-
帛书《老子》新編
(第 1 章) 体道第四十五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同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同徼,終極也)。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衆眇之門。
学习:玄之又玄,玄字极妙,所谓重称之词,皆不能如玄字所能尽意。天外有天,人身有天地,有无相生,何出一“玄”字耶?
人禀元气以生,若人能自悟通明,所行尽合于道,则虽无经指教也可。只因人为物欲所引,迷而不能复,故太上设经教以拯救之。我辈当因其经而究其用,贵在躬行,行之既熟,则可弃学。未至此地,不可弃学。是谓“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万类虽不同,出于道一也。既出于道,则皆具道性。而人为物之灵,则更具复于道之理。只因多生迷于所习,失其常性,不能自返。读经明理,尽除积习迷情,而合于道。
初则强行,久则纯熟,渐至自然。 -
(第 2 章)養身第四十六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同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昔(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学习:善恶本为人心所生,有云:看的清善恶为人心, 放的下善恶为天心 。善恶非恒久,昔之所善,今或非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有无等六对,便是有了对待,则去道亦远。是故圣人不为万物所累,无为而无不为,惟其应变随时,无心于其间。然所行始终合于道。
学道为主,万缘为宾。比如农人耕种,需除草、翻地、播种、育秧、灌溉等尘劳事项,虽每天重复,其心却始终在于收获谋食,耕种等经营技艺皆为宾。故有云:圣人有经营之技,无经营之心。经营皆为迹,着于迹便生了对待之心,亦谓着相。 -
(第 3 章)安民第四十七
不上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同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学习:此章虽言治国之道,又何异于治身。心为君主,百体皆臣庶。君治则国治,心治则百体自理。
贤、难得之货、可欲,皆有为之法,其去真道愈远。使心不为外物所累,清虚其心,积累福德,不求腹实而腹自实。乃至损之又损,杂念不生,则志弱,志弱则骨强,此为自然之道也。圣人之治,常使民无欲无知,乃为务使民得其性而已矣。使夫知不敢,则无聪明机巧之能。无为则无不治,是以万物皆因其自然之性,顺之以观其反复,因之以致其有成,岂有不治?修行亦如此,不存速成之心,不堕偏邪,不生疑心,借用老子一言以要之,“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务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
(第 4 章)无源第四十八
道沖(同盅,虛也),而用之有弗盈也。潚(乙本作淵)呵,始(乙本作似)萬物之宗。 銼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沒也,无也)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学习:此章继续讲道。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之理,偏于阳,则失于过,偏于阴,则失于不及,阴阳合和,无过无不及,是为冲气。道之体犹如太虚,冲,而用之,何盈之有?渊,虚而静,不杂于物,又为万物之所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指圣人处于万物而同于万物,泰然处之,无骄无躁,和而不流。乃至湛然常寂,若亡而存。 象,物之始见,帝,神之应物,象帝,万物之始,而道实先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孰能知之? -
(第 5 章)虛用第四十九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聲(同聖)人不仁,以百省(乙本作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屈),蹱(乙本作勭,同動)而俞(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 。
学习:刍狗,束刍为狗,祭祀所用,用过则弃之。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以仁为恩,害则随之。天地对于万物,圣人对于百姓,不以仁恩,任其自然,不望回报,则万物自生、百姓自治。橐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应而不穷。天地其犹橐钥,其间空虚,其气充和,以生万物。反思人之修行,人既为三材之一,亦应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以养气,气至则鸣,不至则止。守中,即是谨言慎行、守德于中,养育精神,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其贵在养气,以归天地之心也。 -
(第 6 章)成象第五十
浴(谷)神不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谷喻虛怀處卑,神謂變化莫測,不死指永存不滅,三者均爲道之寫狀。參見第二章“神得一”云云) 。緜緜(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勤,盡也)。
学习:此章讲谷神不死,为道用之极致,以前五章为基,始知此章之义。
曾记邱长春祖师有言:“俺与丹阳同遇祖师学道,令俺重作尘劳,不容少息。与丹阳默谈玄妙,一日闭其户,俺窃听之,正传谷神不死调息之法。久之推户入,即止其说。俺自此后,尘劳事毕,力行所闻之法,行之虽至,然丹阳二年半了道,俺千万苦辛,十八九年犹未有验。”只因各人功行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要之,得道需有此第,本无速成之法,不可盲学他人。
谷神,即养五脏之神。玄牝,即为天地之气,在人则为天之清气与地之浊气,为魂为魄。
仰乎天地之所出,玄牝而已,不知其尽。修行人必先不累万物,一心致虚,乃至寂无所寂,积功累德,绵绵不绝,得丹则灵,固蒂深根,是为不死。 -
(第 7 章)韜光第五十一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不自私其生)
是以聲(同聖)人退(甲本作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輿(與)?故能成其私。
学习:此章讲天地,讲圣人,也是讲宇宙万物,讲大道之行。天居上而覆盖万物,地居于下而承载万物,天地无心于万物,故天地自然长久长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由天地而及圣人,圣人亦如天地,亦无心无身,人皆取先,而己独取后,后其身不与物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此谓合于天道。天运乎在上,地处乎在下,圣人居于天地之中,此三才,互为相通,皆得于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位,故圣人曰‘不敢为天下先’,无私故长存而成其私。是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第 8 章)易性第五十二
上善治(乙本作如,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乙本作争)。 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争,故无尤。
学习:此章讲水之性,亦指人之天性,故名為易性。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天一生水,故水去道未远;渊虚明静,故又可以德喻之: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
水,融为雨露,凝为雪霜,化而为气,聚而江河湖海,泽被万物,常处柔弱而不争,众人所恶而不厌,纳垢受污,无己之所好,无累其心,故近道。
水有七善,窃以为,非特为引喻水之善,水实有之,以水喻人,则人为圣人矣。居善地,行于地中;心善渊,渊深似海;予善天,天恩无私;言善信,行险而不失信;正善治,顺物性而理则无不治;事善能,可曲可直,可方可圆,无常而常;动善时,动静倚乎阴阳,经以五行,纬以四时。
圣人,上善利物,若水之性,不与物争,则物莫能与之争,故无尤。 -
(第 9 章)運夷第五十三
㨁(甲乙本均作“㨁”,同持,執而不釋)而盈之,不若其已(止也),頸 (揣)而兑(鋭)之,不可長葆之也。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学习:运夷之夷,‘大道甚夷,而民多好径’,夷即平也。此章喻世人须知进退,不可贪恋名利富贵,过犹不及。三句之眼在一‘已’字,已即止也。
盈即满溢,锐则易折。万物变化无穷,而人之智有穷,只知进取而不知适可而止,乃至智匮,安能长保?我们常知‘谦受益,满招损’,确少有人能勤而行之,为何?皆因着于外物,被外物牵引而不自知。《清净经》有云:‘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有了贪求之心,如何能止,如何能谦?
金玉满则累于物而不知止,富贵骄则害于德而难免患。奢欲伤身,财多累身。
功成,名遂,身退,譬如: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物盛则衰,乐极生悲。 -
(第 10 章)能爲第五十四
載營柏(魄)抱一,能毋离(離)乎?(摶)氣至(致)柔,能嬰兒乎?(載,處也。營魄,魂魄也。形神相依,抱一守道。摶,結聚也。結聚精氣以致柔和,能若嬰兒含德之厚,精和之至乎?) 脩(同滌)除玄藍(同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栝(治)國,能毋以知(同智)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天門,鼻孔)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謂)玄德。
学习:此章接前章之义,知止而后定,定而后悟。能乎六句以反问句形式以强要义,如握人之手以谆谆教之,既是讲修身,又是讲治世,更合修行之大道。
人若能:常载魂魄之上,抱元守一,专守精气而不乱,复归婴儿,洗涤其心,玄览妙理,功行天下而不为己,呼吸天之清气,安静柔弱,言辞通透,智慧明达,则去道未远矣。玄德,玄为天之色,圣人得于天道,降而为德,所行皆合于天道,故非玄不足以名。 -
(第 11 章)无用第五十五
卅[木+畐](同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埏埴而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户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学习:此章生动地讲述了有无。以车、器、室三物做比喻,车之用在运,器之用在盛,室之用在虚。
万物亦如此,其内为无,其外为有,有无相生,有为体为形,无为用为神,有无同体,形神不离。
有者为实,实则有貌有形有质,有之以为利,利于形用也,故人赖以为利皆好之。
无者为虚,虚则中空运筹帷幄,无之以为用,可用承载也,故人日用不知皆轻之。
道以器显,故无不废有,器以道妙,故有归于无。 -
(第 12 章)檢欲第五十六
五色使人目盲(甲本作明),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甲本作“粎”,敗也),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聲(同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彼而取此。
学习:五色、五音、五味等,首先其皆为人所感知,皆为人所定义。其次其皆为五行,符合相生相克之道。既然令人目盲、耳聋、口爽,那么人应该闭其视听吗?非也。只是世人易役耳目于外物,故目淫于五色,耳淫于五音,口嗜于五味,乃至声色犬马,使心发狂,精神不守,不知其所终。而明道之人,则能于无形之上,独以神视,于无声之表,独以气听,缘何惧于声色之蔽也?故先人有曰: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只为劝化世人,去奢欲,返归纯真,不失本心。
腹为坤,厚载乃容故无所不受;目为离,外视而明故有所不及。是故圣人取乃容之腹以度天下,非事事而治、物物而察也,故去彼取此。 -
(第 13 章)猒恥第五十七
龍(同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龍(同寵)辱若驚?龍(同寵)之爲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龍(同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矣。
学习:此章以宠辱始,以天下终,实讲道之得失。宠辱、贵贱、祸患,皆为人之好恶,人之看待。在意得失、在意自身则产生迷惑,乃至各种念头。人之念头皆虚幻吗?何为真?何为假?人皆有念,圣人亦有念,只是起心动念不伤道德真气才是真,故曰借假修真,去假存真。
比如耕耘,谷之始生,吐芽叶秀,皆得名为谷,然必结子以为谷之实。收获存储以为食,复为耕种得谷之实,则为得道。然有苗而不秀者,秀而不实者,实而不能耘者,偃苗助长者,皆为失道。
古之圣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不恃外物,视万物与我同,圣人得道,则可寄可托于天下。 -
(第 14 章)贊玄第五十八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min2,撫也,循也)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滅也,平也)。 三者不可至計(致詰),故置 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通行本作“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
是胃(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胃(謂)沕望(沕望,同惚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謂)道紀。
学习:视以辨物,视之不见则微乎其微,乃至于无形,大象无形也。听以闻物,听而不闻则希疏有间,乃至于无音,大音希声也。抟以感物,抟而不得则夷平无象,无形无象唯气而已。
三者至此,穷不可究,探不可得,形质气混而为一,至此为道之体。形而上,阴阳不测,幽而难知,故不䁶(明);形而下,一阴一阳,辨而有数,故不昧(幽)。
无物无象是谓恍惚,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不能睹其端倪。
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故迎之随之不可见。存无守有,顺乎阴阳,执之以御今之世,道之常自古已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
(第 15 章)顯德第五十九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妙)玄達,深不可志(同識)。夫唯不可志,故强爲之容。 曰:與(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篑 (同鄰)。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淩(凌)澤(釋),沌呵其若樸。 湷(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谷)。 濁而静之徐清,女(安)以重(動)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学习:此章讲学道之人之大戒,自己学道,不欲人知,人知则有损。如藏珠玉恐招人窥窃,如冬涉水战兢犹豫,惟恐有失是以若畏四邻,俨然若客不妄动,此言外慎。涣若冰释,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浊,此言内性。学道忌自盈自足,始有所得即自夸,惟恐人不知,有损德行。
学道之始甚易得,道愈深则愈难见,谓深不可识。得道之人不外显,外显无异于常人,道性既成,应俗而言,言终则复归其性,岂非浊而静之徐清?反观俗人始学道至略有所得则勉强说道,其内心俗念不绝而已。
道无体,虚而不盈,能敝能新。木始荣而终枯槁,有新则敝随之,有成则败继之,道异乎此。 -
(第 16 章) 歸根第六十
至(致)虛極也,守静督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通行本前有“歸根”)曰静,静,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妄),㠵(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甲本作怠)。
学习:虚静乃万物之本。至极至笃而复归道之体。万物之变,芸芸万象,皆道之用。动而生物,静而复命。
清净经有云:“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由此,若归于静笃,需从动处立基,以见天地之心。复命曰常,常乃明,乃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老君循循引出道之体,圣人之言,有始有终。此章虽极言虚极,然竟如道经首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岂能以文字言明?
今吾学道之人,须知学道务须穷理,非用功不能精进,然性命之理岂能以文理穷究所得?体道、悟道、行道又重在实修体验,穷理而不可过,过则落于万物芸芸矣。惟有秉于道性,心地下功,勤勤不已,积功累行,至此界面则自有所悟、所得。道,绝非读书明理之智力所能求得,学道之人切记。 -
(第 17 章)淳風第六十一
太上,下知有(乙本作又)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太上,其次,其次,其下,位值使然也)。 信不足,案(乙本作安,同焉)有不信。 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謂)我自然。
学习:此章讲淳风,即民风敦厚淳朴。虽讲治国御民,也可应人之修身。
以下知有之始,为自然,以成功遂事终,则亦为自然。自然则返璞归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归之于人之修身,君为心为神,君为臣主,君主神明则百骸自理。修行人若常能内守其真,事来则应,常应常忘,而常存道性,即动处练性,静处练命。则归于自然。
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第 18 章)俗薄第六十二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僞。(案,安,焉,均作“於是”解)
六親不和,案有孝兹(甲本作畜兹)。邦家[問+心,上下](同混)亂,案有貞臣。
学习:此章接前章之义,绪言道气下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则去道日远。孔圣以仁义礼智为教,然则孔子之道,又岂止于仁义礼智?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应一时之用,应过则复于道,圣人独不失其真,故几于道。
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如日升中天,众星失光。 -
(第 19 章)還淳第六十三
絕聲(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兹(慈)。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爲,僞也。文,文飾也。《禮記·月令》“作
爲”,今卽作“詐僞”)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絕學无憂。
学习:此章名为还淳,即返还淳朴,与前二章连贯,有始故有终,有前故有后。乃老君反复劝化世人,明言利害。
弃圣智,反归无为。孝慈乃天性,仁义易其性。机巧者,无耻之用,利欲熏心,而甘堕落。此三者,以文粉饰,尽失其质。故见素抱朴,当抱素守真,守其质朴,不尚文饰。少私寡欲,公正清静。
要之,复归道性,常守其真。 -
(第 20 章)異俗第六十四
唯與訶(乙本作呵,大言而怒也),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爲人所畏懼者,亦應該畏懼怕他的人)
朢(望,芒也)呵,其未央才(哉)!衆人熙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臺。(而春登臺,句式同“若冬涉川”。而,如也) 我泊(乙本作博,恬静無爲)焉未佻(同兆),若嬰儿未咳(小兒笑也)。纍(lei4)呵,如无所歸。 衆人皆有餘(余),我獨遺(匱)。我愚(甲本作禺)人之心也,惷惷(沌沌,惷)呵。 鬻(俗)人昭昭,我獨若[門+肙,外内](同昏,乙本作[問+心,上下])呵。鬻(俗)人察察,我獨[問+心,上下][問+心,上下](乙本作閩閩,同悶悶)呵。 忽呵,其若海。朢(同恍)呵,其若无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䦎(頑)以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養也;母,本也)。
学习:通行版本此章名为绝学无忧,帛书版此章名为异俗,绝学无忧在上章(还淳)末尾。绝学无忧与绝圣弃智首尾呼应。
绝学非弃学,学而悟道是为绝学。如不知亦不学则终无所知,而拘泥于所学则过犹不及。所谓“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圣人岂不欲人学?若果真绝学,圣人为何说五千言?绝学无忧,只为戒知而不忘,不忘则有忧矣。
其下数言,尽述圣人与俗人之别。学以穷理,唯呵、善恶之别,则有智有私,而熙攘昭察,同于流俗,则去道愈远。圣人能返归婴儿,其性如海。
若离俗可乎?不可!不入世安有功德,安可得道成圣?圣人唯能入于俗而不俗,出淤泥而不染。独顽且鄙,顽不饰智,鄙不见美,即瑕不掩瑜也。是谓无用之用,所行皆合于道,归于自然。 -
(第 21 章)虛心第六十五
孔德之容(動也。容止,卽動静),唯道是從。(大德者之動惟從乎道也) 道之物,唯朢唯忽(乙本作沕)。忽呵朢呵,中有象呵。朢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甲本作鳴)呵,其中有請(情)呵(甲本作吔)。其請(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衆父,萬物之始也)。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
学习:此章讲德,最为近道。道,不可具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象,行到自可见。道虽窈冥难见,其可见者,德也,故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施于物,则为功行,德原其所来实出于道,道德本为一体。未尝见无道心而有实德者,故经云,上德不德,实道德一体也。
又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亘古及今精不离道,此至精化生万物。人亦不失其精乃以保其真。
物、象、精,似有还无,既有又无,无为有为本无定体,无为有所恃着,即有为,有为无所恃着,即无为。圣人能于万象之中观其自然,不失其真,故以阅众甫。 -
(第 22 章)益謙第六十七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聲(同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執一,卽執道,掌握對立統一之辯証法則。儒家反對執一,而主張執中) 不自視故章(甲本作明),不自見也故明(甲本作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胃(謂)曲全者,幾(豈)語才(哉)!誠全歸之。
学习:此章讲谦之益处。圣人劝化世人: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抛却我执。而世人多不知曲委从众,不知低洼则水流至,只知争强好胜,争则强直,强直则易折。
人常欲将自身光明照他人之过,如能多返照自己,则不复敢见他人之过。如能时常自省自照,不见他人之过,或将他人之过返纠乎己,如此,则渐有所得。
经言: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
(第 23 章)虛无第六十八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終)朝,暴雨不冬(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学习:此章讲虚无、讲自然,仍是讲道。希者,独立于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立,循天之理游于物外,故曰自然。合于自然,则于道为一;不合自然造化,以道为难知、难行,似不可及,苦心劳形,则倚之于偏,执迷于术。合于道者,不自得其得,而有所得。
行事不离权变,可因势利导,然不可失实,实则尽归于自然。由此行事,初则惯于方便,久则不自知觉,心与行俱化为一,不离实,尽在真,合于道。
学道只在一念之间。 -
(第 24 章)苦恩第六十六
炊(企)者不立,自視(是)者不章(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裕)者弗居。
学习:此章名为苦恩,即言人之好恶,在圣人看来皆为余食赘行。跂而欲立,跨而欲行,皆违反天性;自见则周身之外不明,自是则不从于众故不彰显,自伐取功则失功行于人故无功,自矜自夸则止步不前故不久长。
修道之人必先百炼身心,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渐行渐至始有所得。然有些许所得即自矜自满,欲求异于人,终不能成其大。譬如世人千辛万苦积累财富,偶有不慎非理伤人,则旦夕尽失其财。
故积之为难,保之亦难。如不弃余食赘行,更头上安头,以我之所有自夸于他人之所无,失去纯真之性乃至终不自悟,则去道甚远矣。 -
(第 25 章)象元第六十九
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繡(乙本作蕭)呵繆(乙本作漻)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國中,同域中。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四大皆在乎無稱之内。其誼似較“宇宙”爲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
学习:此章名为象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续前二章,讲道之体用,讲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惚为恍,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不与物化,是言道之体;周行不殆,往来不穷,是言道之用。道,其大无外,其微无内,万物恃之而生,故曰可为天下母。
道常无名,故强为之名大;大者,无不包容;逝者,应而不穷;反者,归根曰静,静而复命。
道覆载天地,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王居天地之间而参天地,天地人三才互通而显人之道,是故王亦大。
天不产而化生万物,地不长而养育万物,王无为而天下治,所法者,皆道之自然。 -
(第 26 章)重德第七十
重爲輕根,静爲趮(躁)君,是以君子冬(同終)日行,不蘺(同離)其甾(輜)重。(《喻老篇》: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静。重則能使輕,静則能使躁。以重爲本,故不離也) 雖(甲本作唯)有環官(今本作榮觀),燕處則昭若。(環卽營:韩非子五蠧篇:“自環者謂之私”,説文作“自營爲私”) 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躁)則失君。(萬乘王,足見其爲戰國之時寫定)
学习:此章名为重德,其实言重之德,讲重亦讲静之重要性,既言安天下,又言治身。
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重则不摇动而守其根,故重为轻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自持则不失。
荣观指宫阙,燕处指后宫,故不失静重,则虽有荣观仍有燕处超然。
轻者,不重则不威,王轻淫而失其臣,身轻淫则失其精;躁者,不静则妄动,王躁则失其位,身躁则失其神。
修行易散乱、易昏沉,散乱为不重则神驰,昏沉为不静则神未清,故修行首在戒轻浮、戒焦躁。 -
(第 27 章)巧用第七十一
善行者无勶(同轍)跡,善言者无瑕適(謫)。 善數者不以檮(同籌)策。善閉者无關龠(鑰)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욡(繩)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同聖)人恒善㤹(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謂)鈥(同襲)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眯(迷),是胃(謂)眇要。
学习:此章所讲之善,从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五善讲起,此五善之义与第2章’养身‘之善不同,’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之善为功名,此章之善为道之用,可以理解为‘擅于’,故此章名为巧用。道者,以柔而用,柔即巧也。圣人所指五善皆混成于天理,顺乎于自然,能无柔乎?
圣人体道以济天下,有此五善以为道之继,而至于无弃人弃物。
善人浑然无我,故不善者感之而尊为师;见不善者,善人即以之为资,见善则从,不善则改。反之,如见善者置之不理,见不善者鄙之不屑,不是昏昧吗?虽自以为智,仍是大迷。
故明道之用,乃至柔至善,此诚修己之要,治身之妙,是谓要妙。 -
(第 28 章)反樸第七十二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恒德不离(同離),恒德不离,復歸嬰儿。
知其日(乙本作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恒德不 忒。恒德不忒,復歸於无極。 樸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学习:此章从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三者展开,以复归于朴终其要义。朴者,合于道性,其性纯固自然,为道之体;圣人劝化世人,经中多处提及‘朴’字,如见素抱朴、无名之朴等,是为劝人返朴归真,故此章名为反朴。
知雄守雌,自处柔净,则万物皆往,汇而成溪,常应常静,德性常合不离,不离先天本性,为复归于婴儿。
知白守黑,知以昭昭明德,守以默默近道,神气入于幽静,德无差忒,为复归于无极。
知荣守辱,圣人惟能一视荣辱,无取舍之心,虚怀若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于此,尽矣,乃得道之体,为复归于朴。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道之为体为朴为一,朴散则为器,以化生万象。
大制不割,以道朴为宰,化而裁之,无矫揉割裂,尽合于道。 -
(第 29 章)无爲第七十三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炅(乙本作熱)或䂳(甲本句殘),或杯(同培)或墮。 是以聲(同聖)人去甚,去大(同泰),去楮(同奢)。
学习:此章讲无为而治之理,既讲治世,又言修身。
器者,朴散则为器,形之万端为物,神器指人,天下万物之至灵,以神器名,言其至重。用智恃力,执之万端,为者终至智有所困,力有所竭,执者拘执而无所变通,乃至妄为反以扰民,故失之、败之。
万物之理,或行或随,如日月往来;或嘘或吹,如寒暑之更替;或载或隳,如草木之枯荣。
圣人能不受累于物,独立于万物之上,默运神器而有余裕,物态万千而心常一,去甚、去奢、去泰,行无为,处中和,理万物之宜,而天下自化。 -
(第 30 章) 儉武第七十四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朸(荊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成也)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謂)果而不强。 物壯而老,是胃(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学习:此章名为俭武,与穷兵黩武之义相对。以兵强取天下有失于德,伤天地和气,有道之人以德服人故得天下,顺天应时,故曰不战而驱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善者,指擅于、擅长;果者,自强不息,正气果决,求功成事可而止,不用蛮力。太上为不使人误解,故以勿骄、勿矜、勿伐、不得已、勿强五者详言补充果之真义,以明物壮则老之义。不敢取强,强则老,老则已,是故不合于道则衰敝从速。 -
(第 31 章)偃武第七十五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裕,道也)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恬淡)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而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衆,以悲依(哀)立(莅)之。戰勝而以喪禮處之。
学习:此章偃武,续前章俭武,深言兵事,俭为减,偃为息 。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此句统领全章;兵者,凶器,惊精神,浊和气,兵动则有害,万物无有不恶之。
非不得已而用兵,兵事起则杀,杀心起则失止乱伐恶之本心,上天本有好生之德,故杀必有损于阴德,以杀而战胜,虽胜必戚,故以丧礼处之。
故上兵伐谋,止乱伐恶,逼而后动,围而不歼,攻心为上,以北平和平解放为兵事典范,以邱祖一言止杀为治世奇功。
古之朝臣,文东武西,东为生发,西为肃杀,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左为上为阳位东,右为下为阴位西,实乃贱勇武而崇仁义也。然则,万物不离阴阳,阴阳平为中和,孤阴寡阳则失于偏执,偃武并非弃武,北宋灭亡,重文轻武也不失为原因之一,应深以戒之,故复归于前章,善者果而已。 -
(第 32 章)聖德第七十六
道恒无名,樸唯(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甲本作谷),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莫之令,聽其自然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始制,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谷)之與江海也。
学习:此章既名为圣德,则以言德之圣为中心。
无名、有名,见第1章体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朴字,见第2章反朴,朴喻道之体,性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此句言无名之道所由来,天地以一气而生万物,氤氲而化淳,甘露,非雨露也,乃天地之和气,滋润万物,即德之畜。
万物既生,则形名可举,道降德衰。不仁之人,轻性命贪富贵,圣人则不然,始制有名,道朴散为器而立名分,不随物迁,澹兮若朴,知万殊本乎一、物有当止之处,故知止不殆。
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川谷之与江海,以水而合;川谷喻德,江海喻道,同者相得,类者相应。道生之,德畜之,道德不离。惟不失本性而已。
至此,圣德明矣。 -
(第 33 章) 辯德第七十七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勝)人者有力也,自朕(勝)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亡)者壽也。
学习:知人、胜人皆为外求,外则惊其神,唯智唯力。自知、自胜皆为内省,内则神光内收,故为明为强。世人只知外求,忽视向内反观。内求反观乎己,不失己根,归根复命,以明辩德。
知足者内守,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取于身则自足,万物具备,自然富而有余,
己既知足,继加以自强不息,则日新不辍,如能外施于人,是为有志。此章之志为自强不息之志,人之神之气,非志不能帅,孟子曰:志者,气之帅也。
经云强行者有志,又云弱其志,有云学不是,又云不学亦不是。经中之言,知而后为己用,不可拘泥于言。如过或不及,或执于一端,或左右顾盼立于中,皆不合于道。
人能常知节养,不失先天之本,是为不失其所,故能长久。圣人通乎生死之道,形化而神不亡,莫知其极,故与天地同寿。
此章,始于知人,中于知足,终于不亡,唯尽性矣。故云:畜而成之谓之德。 -
(第 34 章)任成第七十八
道渢(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思想上常爲無欲下功夫,常爲無欲而思虑,乃無術者之所爲也,故云“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学习:此章首句,开宗明义,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为此章中心。泛,如水之泛然无所系,动静不失,往来无穷,可左可右,无可无不可,任万物自然天成,故名任成。
道者,其小无内,衣被万物而与物辨,生化万物而道实无为无欲,不宰制其功,故可名为小;其大无外,与万物交而显于五行,无微不入,无物不包,万物所归,故可名为大。
道本无小大之名,及于物而有之。惟天为大,惟圣则之,圣人体道,故能成其大。 -
(第 35 章)仁德第七十九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格(同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学习:大象者,如天之垂象,道本无象,凡有象皆非象。乐与饵,有象之外物,悦人耳目,世人累于此而不能自解。以无象对有象,阐释本章宗旨,即何为仁之德。
味之所能尝,色之所能显,声之所能闻,皆为有象,外象有所饰非以快目前,终不能久,为仁之不德;而味味者、色色者、声声者,未尝有象,淡乎其五味,无知而无不知,无能而无不能,无为而无不为,用之不可既(尽),为仁之有德。
故庄子有云:仁义,先王之蘧庐(今之旅馆)。仁义,如乐与饵,术也,一时之善治,如过客之暂止于此,不可久居也。
故太上曰,失德而后仁。 -
(第 36 章)微明第八十
將欲拾(同翕)之,必古(同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强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謂)微明。 柔弱勝强。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学习:未兆为微,用道者知微。圣人见微知著,履霜而知坚冰至。知道微而见物明,是谓微明。
阴阳相照,往复相因,万物变化之理皆不离阴阳,阳盛于夏,而阴生于午,阴凝于冬,而阳生于子。张歙、强弱、兴去、予夺,此四者,因乎阴阳变化,寓乎道之微明。
柔弱胜刚强,惟圣人能则之。渊者,鱼藏身之所,吞舟之鱼,脱于渊则蚁能食之。利器,赏罚也,示人,与人也;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则人臣用其威,利器岂可轻易示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故意气用事、只知用强,蔑小而见大、轻弱而重强,昧知‘几者,动之微’,是谓不知微明。 -
(第 37 章)爲政第八十一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闐(鎮)之以无名之樸。闐之以无名之樸,夫將不辱(欲)。 不辱(欲)以静,天地將自正。
学习:大道无名常养万物,道之体为朴为一,朴散为器,其用至广,无所不及。无为为根为本,有为为端为用,无为而有为,有为仍是无为,如此,道全而德备。
以道御世,物之方圆曲直皆潜移默化,人之性情声气皆相感相通,道体全而用具足,万物安有不化之理?
然则,化而承平既久,人之情至必然,离道以善,去性从心,乃至人心愈险,祸乱弥多。惟圣人镇以无名之朴,反朴还淳,修诸己而施于人,人无欲而己亦无欲,不以一己之欲强加于人,人皆各安其道,使欲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故圣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帛书《老子》以德经在先,道经在后,此章《為政》第八十一为道经最后一章。 -
(第 38 章) 論德第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彼)而取此。
学习:此章论德。德分上下,自德之下而仁义礼,其用各殊,至于礼则离道愈远,礼繁实衰,实衰则伪,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不德,不自是,不求人知,不自以为德,是谓上德。不使人知,虽若失其德而实有德,故曰是以有德。
前识者,离道而后生智,以智为利器,用力而有所求,损精神而妄揣度,循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劳心而智愈困,故为愚之始。
道生之,德畜之,德为后天之本,是故积功累德则近道。积功德若不使人知,是为积阴德,若人知则德渐损,更若将行功德用在声名上,则终将失德。譬如人吃饭用度,随吃随用,用多则耗多,若能知节养,不随意耗用,则身安体健。 -
(第 39 章)法本第二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正。 其致(乙本作至,同誡)之也,胃(同謂,下同)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靈將恐歇,胃浴(谷)毋已盈將恐竭,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蹶)。(毋已,无休止也)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穀,善)。 此其賤之本與,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孤寡不穀是致數毀也,然致數毀而終無毀。若有心致數譽則終無譽矣)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学习:此章法本,讲何为本,何为一。
昔者,太始之初,一者,太极,道之朴也,天地神谷候王皆本乎道,故天清于一,地宁于一,神灵于一,谷盈于一,候王正于一。
贱者,贵以之为固,下者,高由之而起。参天大树,其稳必赖乎根壮。世人睹物之繁末,圣人探物之根本,世人见物之有成,圣人查物之微妙,只因圣人常能得一,不贵高贱下。
琭琭为少,落落为多,玉少而贵,石多而贱。玉石性一而不变,故自高则琭琭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此是执贵贱之形,非真得一。圣人惟能乘时任物,曲应万变,万变无常而心常一,是为真得一。圣人致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 -
(第 40 章)去用第四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反,辯證之核心,相反之事物彼此對立而又相互依存)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学习:此章去用。去者返乎本,用者赖乎体。
反也者,反本还元。道以虚静为正,道之无动而所以动,动离乎静而复反于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弱也者,用之致柔。道者以柔而用,用柔似拙,而近乎弱。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妙用也。故不离道体,可用而不穷。
天下之物,本乎无,生而为有,其见于有,复归于无,无复生有,有无相生相环。有为形为迹,无为神为妙。 -
(第 41 章)同異第三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污垢,暗昧)。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怠惰)。質德如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犹無也)成。大音希聲,大象无刑(形),道襃(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学习:此章同异。讲同于道者如何,异于道者如何。
第一,道本为中庸下士所轻,为上士所重。下士不离我执,以道为虚幻,故闻道而笑;中士见道不明,故闻道存疑;上士闻道至诚至笃,献己合于道,力行有所至,堇,祭祀、奉献。
第二,明道若昧等八句引古之立言以明道之象。明若日月乃至无明,故若昧;上德体道,虚而乃容,故若谷;大白无色至纯,和光同尘,故若辱;质德常真,变化不拘,故若渝。
第三,接上,以大方无隅等五句劝勉世人堇道。大而无隅,方而不割,故无方;大器者不器,浑然天成,故免成;无象之象,为道之体,故无形;大道至褒至扬,故无名无誉。
第四,唯道能善始且善成,善始则生育天地万物,善成则成其所自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第 42 章)道化第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沖)氣以爲和。 天下(乙本作人)之所惡,唯孤寡不同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騺 (損)之而益,益之而騺 。故人之所教,夕(亦)議(我)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学习:此章道化。道之化生万物,玄妙之言。
道自虚无生一炁,一炁化生阴阳,三才具而生万物。
沖气,即前之一炁。人之所教,以强胜弱,以刚胜柔;太上之所教,明损益之变化 、知阴阳之进退,沖气以为和。故太上以强梁者为戒,以为教化之本、学父之道。
强梁者,与沖和相背,故凶,强直易折,有死之道。强梁者好争,皆因强于有我,强于有我则任性,任性则愈发痴迷,朝暮不知反悔。故经言:可于忘形,可于忘我,可于忘忘。 -
(第 43 章)遍用第六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至)堅。 无有入於无間。 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学习:此章遍用。讲道之用无所不及。
道者,以柔而用。道之用,不倚于形气,入物而有为,至坚者为之用驰骋而不自知,故为天下之至柔。驰骋,由之操纵而不自知。
无有,道之体。无有则物我两忘,体神而冥于道,如庖丁解牛入于无间,游刃有余。
无为,道之妙用。圣人体神而其教不言,行道而其益无为,乃至天下自宾,万物自化,常人所不能及。 -
(第 44 章)立戒第七
名與身孰亲(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学习:此章立戒。讲如何持身守护,戒,持戈,守护。
从剖析名、货(利)始,至明晓身之得(存)亡,最后告诫世人长生久视之法。世人虽常闻‘勿贪名利’之言,而终不能脱,乃至伤身亡命,何也?盖身陷功名、不明立戒。
名、货为物,在彼在外,身为性,在己在内;于物有所得则得之在外,于我有所失则亡之在内;以物易性,财多而累身,名辱而身危。
得与亡孰病?循之于物近贪,贪而自迷则不守神,安能不病?是故,甚爱于物则心为之役,神为之费,多藏于物,则神为之劳,生不能厚,终自蹈于亡。皆由不知权度其轻重使然。
故太上劝之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心虚,知止则神清,心神清净,复归于道,可以长久。 -
(第 45 章)洪德第八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 趮(躁,扰也,舉動急疾)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
学习:洪德乃大德,以五‘大’言明。
大成,言道之大;大盈,言德之大,虚以应物,沖而用之;大直,曲物应变,不与物争;大巧,不见其所为,而巧成在物;大赢,不言而道自明。
阳动而躁,阴止而静,躁胜寒,静胜热,皆为阴阳变化之理。惟清而不杂,抱神以静,自然身正,则无胜寒之躁、胜热之静,清静致一,故为天下正。 -
(第 46 章)儉欲第九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鑑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痛)於欲得。 故知足(止也)之足,恒足矣。
学习:俭欲,俭,节省。本章题眼是个‘欲’字。
知俭欲则有道,民务本而乐业,走马以粪田。不知俭欲则无道,民好争而不守业,戎马生于郊野。
人岂无欲,惟公与私。人之可欲,欲而不止乃不知足,便功利心起,蛊人欲得,欲得不得则争,争则祸乱,究其本,为不知俭欲、不知足。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痛于欲得。
如何做到俭欲?惟得道者知足,知无厌之求天地尚不能足,使各守性分之内,无心于智巧,惟日用饮食而已,无贪求而自得,此乃知足之足,顺乎于天。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第 47 章)鑒遠第十
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爲而成。
学习:鑒远,鑒者,俯照,镜也。
天下之大,天道之广,岂可以知知、以见见?圣人养其本真,天之清明在身,内观宇宙在心,天人合一,是以知天下,知天道。庄子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故圣人能密运造化,通晓天地。诸葛孔明隐居隆中而能知天下事,何必远行?
反倒是驰骋游历,畅情流连于胜景之熙攘,惊心神而欲周知万物,则见识必穷。出则离静而弥动,出愈远而知愈少。
是故圣人不行而知,以心知天下事,不见而明,明天道之妙也。天道之自然,不为而为,成于其所自成。 -
(第 48 章)忘知第十一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損之有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以爲。 取(治也)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学习:忘知,即去繁就简,明损益之道,勿为知(学)所累,当忘则忘。(复归于道化之妙,参见第42章篇末,‘可于忘形,可于忘我,可于忘忘。’
为学者,多闻以穷理,故要在日求进益,为学日益非为要人弃学,为学当有,但需明‘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之义,学以致道,此为益之道。为道者,致虚以尽性,弃聪明,离形去智,故要在日求减损,复命于虚无泰初,此为损之道。
前明损益之道,后乃至于无为,无为,浑然天成不强为,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故无为而无以为。无为以复道之体,无以为以尽道之用。
天下者,道妙所在,惟有道者无事而事,恭而治之;反之,及其有事,则欲以力取天下者,则终至于‘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第 49 章)任德第十二
聖人恒无心,以百省(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也,欱欱焉,爲天下渾(合也)心。 百姓皆屬(注也)其耳目焉,聖人皆孩(同閡,閉合)之。
学习:此章任德。任者,妊也。怀德于内谓之任德。
圣人以无心为心,因时而变故无常,观万物而知其心,因之百姓之心,虚而能受,静而能应。
圣人之于人,无善无信,亦善亦信,化不善而去伪德,真伪两忘,故德善、德信,惟任德矣。
天视自乎民视,天听自乎民听,圣人之心合于百姓之心,百姓之于上,百姓之耳目皆为圣人视听;圣人以道浑于天下,睹万物而覆天下,爱民如子,育之如婴孩赤子,养之而不望其报。 -
(第 50 章)貴生第十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乙本作“又”)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生生,動賓結构,過分地奉養生命。十有三,乙本作十又三,意同,即十三。有或又,置於數詞之間表零數。韓非、河上公都將十有三解作四肢九竅,即整個人体。王弼解作十分有三分,誤。按:漢人甚重十三,行政區划有十三州;對四肢九竅亦十分重視,漢代墓葬中死者九竅都是要塞玉的。更有意思的是,按道德經順序,此章爲第五十章,但按帛書德道經順序,此章恰爲第十三章)
蓋聞善執(攝)生者,陵行不辟(避) 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无所[木+耑](今本作投)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学习:此章贵生。实则为太上勉人以长生久视之道。
万物之生死,出而为阳为生,入而为阴为死。日升月落,东西出入,五行布而四时成。水之成数六,火之成数七,合为十三,日月有数,水火之精。故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
人易贪生而背理,乃至失性,动乎于死地而不自知,盖皆为得真气而不能守,故民生生,动皆之死地十三。
善摄生者合于阴阳,善养天德,与道同体,则难罹兕虎甲兵无道之凶。阴符经有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善摄生者出入于生死之机,惟能忘其生,故无死地。 -
(第 51 章)養德第十四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器,合成也。成形曰器)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爵,动詞,封爵,賜爵。道德之尊貴是自然的,並非人爲)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同育)之、亭(定也)之、毒(安也)之、養之、復(覆)之。(長、遂謂体魄,亭、毒謂品質,養、復謂全其性命)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学习:此章养德。继前章贵生,养生贵在养德。
万物生于道,道之降而在于德,通而生之谓之道,畜而成之谓之德。品物有方则有形,咸畅条达则成器。万物莫不由此,是以道德为至尊至贵。道德之尊贵在乎天地,本于自然,故莫之爵,即无需封爵。
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分而言之,有道德势物之异,合而言之,皆出于道。
有所生、有所为、有所长,似离乎道而见于德,然则弗有、弗恃、弗宰,无心而自然成化,皆合乎道妙,孰能于此,惟德,故此德谓之玄德。此处详见第10章解。 -
(第 52 章)歸元第十五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門+二+心,上下],閉其門,終身不堇(同勤,勞也)。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見小曰明(內在智慧),守柔曰强。用其光(外在智慧),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殃),是胃(同謂)襲常(常,同裳,障也。襲常,韜光匿明)。
学习:此章归元。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归元就是反本归初。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与母皆为道。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道母万物,得其母,乃知万物为其子。穷物之理而不累于物,知万物皆母于一,而能常守其一,则终身不殆。
何以守之?惟塞其兑、守其门也。兑为金之窍,六神出入之所。塞其兑则心静,闭其门则神清;反之,心悦于物,往而不返,费神以求事济,则终身劳役而不见事功。
明为体,光为用,光为明之见外,如能常守其一,则如日月万物皆照而明,不亏光芒,乃至察于事微,守其柔顺,道备而身无殃,体常而不为物化,真常之妙也。 -
(第 53 章)益証第十六
使我鞙 (挈,掌握,乙本作介)有知,行於大道,唯他(邪也)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同徑,邪不平正也)。 朝甚除(同涂,染污也,獄訟繁多而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猒(同厭,飽也,足也,俗作饜)飲食而齎(同資)財有餘。 是謂盜竽(竽,五聲之長者也,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非道也哉!
学习:此章益证。益,溢也。证,症也。
道非知难,倏忽之间介然有知,道难难在行难,验之于实行而恐穷于无所施,故唯施是谓。譬如人皆知积德行善,难在一言一行,难在始终如一。
夷,平也。径,速也。大道易知易行,最简单、最平常,彷佛大路,甚为平坦;而民好径,多用智巧,欲趋速捷,以求近功,则去道远。譬如人之修行,不知走大道,不知积累功行,不知修习经典,却盲从盲信,乃至热衷旁门左道,终至近魔难以自拔,呜呼!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皆为满于志,满于志则溢,溢则近邪;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皆饰外而至弃本。溢满则虚,饰外则有害于物,盗贼起而相随,非道也哉!也哉者,复言痛伤之辞。 -
(第 54 章)修觀第十七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雖見所好之物不能引之謂不拔,雖有可欲之類神不爲動之謂不脫) 脩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國,其德乃夆(同豐)。脩之天下,其德乃博(廣也)。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同哉)?以此。
学习:此章修观。观,示法也。观以修之,以明道德。
建德则有不拔之基,抱一则无离道之时。建中抱一,其施无穷,后世享福不尽,子孙祭祀不辍。
推而广之,修身,德乃真,修家,德有余,修乡,德乃长,修国,德乃丰,修天下,德乃博。道之真在身,身修而推其德,其修弥远,其德弥广。
观以示法,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及彼,天下有常,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德既备于身,随所在皆可以为人观,如此修观,谓之大道。故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
(第 55 章)玄符第十八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逢(蜂)鄧 (同躉,dun3)헛 (同虺)地(同蛇)弗螫,㩴(同攫,以腳取之)鳥猛獸弗搏。(乙本作“횿 癘䖝蛇弗赫,據鳥孟獸弗捕”)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醭 (乙本作嚘,氣逆),和之至也。 知和(陰陽相交)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妖祥。生不可益,益之則夭),心使氣曰强。 物壯則老,胃(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止也)。
学习:此章玄符。玄字见第一章解。符,契合,比象。
厚德符如赤子。赤子物我两忘,神一不二,无知复归无心,赤子之心也,含德之厚惟赤子可比。而大人以生为厚,因物而迁,实为薄而不厚。故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德厚者葆其真而沖气以为和,精气神相守。形全而气化,故骨弱筋柔而握固;精之至则满,故赤子未知男女交合而阴阳怒;中气足故号而不哑。精之至可以入神,故能聚精会神。赤子精全神固,心复无心,无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不为毒虫猛兽等所伤,和之至也。
承上申言和之义。知和,知守泰和之气;知常,知其性有常;知常曰明,明则见道。
以下以反言正。益盛曰祥,祥,祸福未定,贪益于生,增之为赘,故祸福未定。心使气则气不守,物有壮老,时有盛衰。强、老、已,皆不合道,已无生理,见第30章解。 -
(第 56 章)玄德第十九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腹 (塵),坐(銼)其閲(同鋭)而解其紛,是胃(同謂)玄同(玄同,無名之同)。(塞兑、閉門,使民無知無欲;挫鋭、解紛,使民無事無争;和光、同塵,使民無貴無賤,無榮無辱)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不可得,猶言不得或不使)
学习:此章玄德。玄字见第1章解。玄德,盛德之至,同于道。
道不可言,非言说所能尽,多言数穷,故言者不知道。知者知其有无,故不言于教;不知者奉有非无,故以言教。
塞兑、闭门,见第52章解。锐,用志为强,纷,思虑有扰,同尘,混同于物,和光,复归其明。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见第4章无源章,两章中虽取义相同,而所立点不同。无源章言道化,其道和光同尘;玄德章言合道于德,是谓玄同。
以下详言玄同,至幽之谓玄,至一之谓同。以物参物,故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物我玄同,不物于物,道足于身。天下贵者非物之贵贱,为道贵,故玄同为天下贵。 -
(第 57 章)淳風第二十
以正之(治)邦,以畸(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滋)昬(昏)。 人多知,而何(奇)物兹(滋)起。法物兹(滋)章(彰),而盜賊多有。(人多知,一作人多知巧。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飢寒並生,故盜賊多有也)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非無欲也,以不欲爲欲也)
学习:此章淳风。即敦厚质朴之民风。
治国以正定,道之常。用兵以奇胜,道之变。取天下以无事,道之真。
忌讳,猜嫌多禁。利器,才智权谋以起争夺者。多禁扰民,业不得安,民乱而弥贪。多贪则生机心,机心生则纯白不备,乃至崇尚好物、废弃农事,盗贼多有。
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圣人无为万物自化,民化于上而自化不知。圣人好静,静则民皆归一于正。圣人无事,民安于生业而自富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不欲为欲,圣人恭己之治,民之淳朴之风成矣。 -
(第 58 章)順化第二十一
其正(政)闷悶,其民屯屯(惇惇)。其正(政)察察,其邦夬(guai4)夬。(其邦夬夬,夬,上兑下乾,一陰而五陽,雖有決斷之意,但爲小人姦巧而居髙位,衆君子戒備警惕之象。一作“其民缺缺”,缺借爲犬傍,狡獪之意,亦通)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刺,直而不紲(肆),光而不眺(耀)。
学习:此章顺化。续前章,申言淳朴之民风,必施以顺化之理,无为而治。
闷闷,浑厚宽容;淳淳,醇厚䁶明;察察,以察为明;缺缺,其上弥察则有疏于其下存伪。两相比较,则知民观效于施政,为政有所化于民风。人之智不能穷天下之情伪,况祸福之所倚伏?祸福,阴阳也,祸福吉凶循环往复,无有穷极,孰能依人之智力可知?故曰:其无正也。
正与奇,善与妖,实非大常,极之则返,理势使然。民之失性则迷,日久则不能返本于道,复以察察而治,民安得反其真?
大方无隅,方而不割;廉则有清,清以容物;大直若曲,与物委蛇,不厌于俗;和光同尘,光而不耀。不割,不刺,不肆,不耀,惟圣人矣,可常葆无为之德,善世而利民,是谓明顺化之理也。
故阴符经有曰: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
(第 59 章)守道第二十二
治人事天莫若嗇(嗇,省也),夫唯嗇,是以蚤(早)服,蚤(早)服是胃(謂)重積德。 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胃(謂)深根固氐(柢),長生久視(視,活也)之道也。
学习:此章讲守道。守道,治人事天,圣人之用也。如何才能守道,莫若啬。啬,省减,啬爱,省思虑以治人,减聪明以事天。啬爱其道,此为本章之要。
夫惟啬,则早服食道之味,早服则人天早感其守道之诚,早服谓重积德,重积德尽道之用,乃至通天彻地之境。是故学道必以积德为本,重积德则无不克,莫知其极 。譬如常养参天大树之根系,根系稳固深远自然枝叶繁茂,重积德则性复于道,精全神固而形生,是谓深根固柢。
功德既积,不求得而自得,此修道之极功,长生久视之道。何谓真功德?为而不恃,上德不德,是谓真功德。 -
(第 60 章)居位第二十三
治大國若亨(烹)小鮮,以道立(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学习:此章讲居位。居位以德,以道莅天下,谓之居位以正。
以烹小鲜譬喻治大国。鲜,小鱼。烹小鱼,数挠则渍烂;治大国,数法则民惑。治大国惟和民而已,小鲜极言其易,此传神之比。
不以道莅天下,民则为私邪所驭,阴阳谬而气戾,鬼神其妖以害人;以道莅天下,则天清地宁,人气相和,其鬼亦不神。
故无为而治则常自然,不扰民则民亦无所施其智巧,阴阳和万民育,幽冥动植,咸畅其宜,德甚神,故神民两不相伤,德交归焉。是故,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谓居位以正。 -
(第 61 章)謙德第二十四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同交,交合)也,牝恒以靚(静)勝牡。爲其靚(静)也,故宜爲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学习:德之谦,善居下也。易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谦德善为下,故言下流,下国,下取。
下流,水之所归,众流之所归。单以成家,家以依邦,邦乃集重者也。大邦势尊,可以容小畜众,可以静雌为下,如水流汇聚之所,如百川之归海;大邦过欲则恃强凌弱,以势相争,乃为不知柔可制刚,不知下流而天下归,不知顺理以多势,常不胜。故不能为下者,常在大邦。
以取,我取人;而取,人取我。大邦下则天下众望所归,小邦下则聚人以利事,故无论邦之大小皆可相制,各得其所,是谓皆明谦德之理也。 -
(第 62 章)爲道第二十五
道者萬物之注(主)也,善人之葆(同寶)也,不善人之所葆(乙本此處作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同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共之璧,卽拱璧,拱抱之大璧也)以先四(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学习:此章为道。讲如何才是为道。
道生万物,无所不在。为道,非善与不善之论,亦无因有罪而尊道得以免其罪之理。
善人贵于道,积善成性,神明自得,得道之体,故道为善人之宝;人虽不善,以道化之,静其性以正,亦得其用,故道为不善人之所保。况美言尊行虽去道远,犹可苟利于人,道岂因人之不善而弃人?故有天子三公之设,乃至拱璧驷马礼仪之丰,皆为化不善以为善,然皆不如以道育人,使人坐以近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非外求而有所得,道在吾身,求之自得,此为贵。太上反复推言,恐人以不善弃人,又恐人以不善自弃,道贵如斯,忧世之深远矣。 -
(第 63 章)恩始第二十六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大小,多少,大其小,多其少,小以爲大,少以爲多也) 圖難乎其易也,爲大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冬(乙本作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若(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学习:恩始意为知始之恩。概其要,无为乃为始。
道无为而无以为,无事则顺其自然而事遂,淡乎无味则无欲。于此三者,圣人应物之有而体道之无。
大小言形,多少言数,万有无穷皆因之一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非形数可辨也。犹如恩怨之报:以怨报怨,无有休止,祸不能解,乃世人之常态;报怨以德,世人最难为;倘不惊宠辱,则无恩怨之别,惟尚于德,何怨之有,故能报怨以德。故大小多少可比于恩怨。
图难于易,天下难事作于易,此难易指事藏之于微、难始于其易,岂不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塞其穴,则无水难。圣人明早图之理。至于多易必多难,多易则易忽于微,而有多难之累,故圣人犹难之,审慎之至,故终无难。太上正说反说,反复推言,阐明难易、大小、巨细之理,复归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参见第2章养生),不远乎恩始矣。 -
(第 64 章)守微第二十七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同層)之台,作於羸(虆,lei3,土籠名)土。百仁(仞)之高,台(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 民之從事也,恒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衆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学习:此章讲守微之贵,讲道之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惟一。
持之于安则无危,故治之于未乱;谋之于未兆则无形,故为之于未有。此为示人以审判几微之学。
接上推而广之,示人以见微知著之理。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高必基于下,远必始于近,盖事莫不由微至著,此自然之理也。不知微,妄为则败,执著则失,惟圣人浑然于道,无为故成其所自成而无败,无执故得其所自得而无失。
反观民之从事,近情而远道,欲难得之货,多欲乃至失己本性,博学乃至迷己本心,是故不能慎终如始,不知行百里者半九十,是谓不知守微。惟圣人贱物而贵德,成己以成人,以复众人于无过,未尝逞其私智,体道于无而用道于有,守微于身。是谓微明。 -
(第 65 章)淳德第二十八
故曰:(乙本作“古之”)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其知(同智)也。故以知知(同治)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兩者,亦稽(同楷)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学习:淳德,淳厚质朴之德。
教化以明民,此之明实非明也,乃使民知‘善之为善,美之为美’,民多知而争利以生智巧,谓之智慧,实则虚伪。如前所言,智慧出,有大伪,是以民难治。以知(智)治邦,法令出而奸诈起,上智术繁多,故智为邦之贼,去道远矣,
将以愚民,此之愚非世人所谓愚笨,实为诚朴,愚之,则民安其性分,不失其真,反常归朴,实为玄德。以愚治邦,民朴而不争,德化于民而民日用不知,故为邦之德。
以上两者之根本区别,乃知恃智与不恃智之得失,不恃智实为玄德。玄德与物反,是以为愚。玄德乃至大顺,顺者,循天之理,故玄德为上德,为大智也。 -
(第 66 章)後己第二十九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浴(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爲百浴(谷)王。(王,天下所歸往也)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猶累)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樂誰(同推)而弗猒(厭)也。 非以其无争與,故天下莫能與争。
学习:此章后己。后,以前后言,善让不争;以居位言,善居下,其渊可聚,其居非特为之,水性也。
此章与第8章《易性》、第61章《谦德》遥相呼应,一脉贯之,宜结合一起品读。
江海善下,为众流所归,虚而能受,故第61章有:下流、下国、下取,云云,圣人谦德在身,故比于江海之渊虚。上善之水,水性几于道,圣人之性,惟有水性可比。
圣人体道,无为而无不为,因无为而具有为之妙用,故无可无不可,不为上下、前后所制,非实上下、前后。居上能贵下民,得其民,是以处上而民不累,从之亦轻;处前不害民,利之者众,民无畏忌之心,民乐推而归之,故不厌。
应天下以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何争之有?非以其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之尊,上善之德,尽矣。 -
(第 67 章)三寶第三十二
天下皆胃(謂)我大,大而不宵(肖)。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葆,市(持)而葆之。一曰兹(慈),二曰檢(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兹(慈),故能勇;檢(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器長。今舍其兹(慈),且勇;舍其檢(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兹(慈),以單(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立也)之,女(乙本作如)以兹(慈)垣(衛也)之。
学习:此章讲三宝之贵。世俗之见以为道大,然则大不可久,大道最为平常。三宝者,异乎世俗之见,持而不失,乃长久。
肖者,物之形器可肖,惟道不可肖,道覆载万物,若肖岂非道外有物,若得肖则微不足道也,其细也夫。故夫惟不肖,道乃能大,此大为形数不可辨之大。
三宝者,慈、俭、让。
慈,心无私且直,慈以爱物,不害于物,遂万物而自然;慈故得民所爱,民爱其上如父兄,如手足之捍头目,天下谁人能敌,故慈能勇;仁慈既勇,战则无敌于天下,守则众志而成城。
俭,俭则无奢侈之欲,自足而无所希求,不以末伤本,不以外损内,得天地造化之机,故能广。
让,不敢为天下先,以谦德为体,甘居下而不争,处上而民不累,民从之亦轻,故为器长,即为得道之人。
三宝之中,以慈为本,惟慈然后可以体道,不以大为肖也。 -
(第 68 章)配天第三十三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胃(謂)不諍(争)之德,是胃(謂)用人,是胃(謂)肥(配)天,古之極也。(古,天也)
学习:配天,以德配天也,也可以理解为替天行道。
不争以为下,畜而成之,不与人争,不与物争。不争而用人,以尽天下之聪明智力,无为而为以合天道。
武者恃力,用力使强,下道也。怒者恃气,用气则扰神。两相攻击为与,相与则有伤。善为人下,则人为我用。不武、不怒、不与、为下,有此四者,天下人心所归,万物无不效其能,是谓不争之德,配天之德,天亦助之,道之至,无以复加,故曰古之极。 -
(第 69 章)玄用第三十四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敢進寸而芮(退)尺。是胃(謂)行无行,襄(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矣。 鑑(禍)莫大於无適(敵),无適(敵)斤(近)亡吾葆矣。 故稱兵(乙本作抗兵,舉兵也)相若(當也),則哀(哀,慈愛)者勝矣。
学习:道之玄用,不离三宝。此章以用兵喻道之玄用。
为主则生事,为客则应敌。迫而后动,静以观其变。进则有争心,争则嗜杀,有失三宝之谦让。
行无行,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而无迹;攘无臂,善战者不怒;执无兵,兵者刃也,用人之力以为谦和,故无事于兵刃;仍无敌,善胜敌者不争,不争则不引战事。
轻侮敌人则好战,好战则乐杀,乐杀则失慈爱之心,已丧三宝之慈。抗兵,举兵相加,圣人之用兵,常怀哀悯之心,哀戚而不以用兵为喜,救民以水火乃得民心,不战而胜,故曰哀者胜矣。
此章虽言兵事,实则讲道之用,玄妙之极。 -
(第 70 章)知難第三十五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被褐,謂衣著粗陋,與俗人無別)
学习:知难,知之难。难易之分,寓乎于道。
圣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是知也?大道至简,甚易知甚易行;如有难而不能者,惟舍近而求远,寻末而弃本,求诸于外而不知反求诸己。
言君于理,得理而忘言,事宗于道,得道则无事,理为本事为末。世人莫得本末,故莫能知,莫能行。
圣人之心无名无利,故不被知亦不悔;圣人之心载道,而世人知者希,故以知我希者为戚。圣人不贵己而贵天下。被褐怀玉比喻圣人不自矜于外,藏拙于天下。此乃太上以知(道)之难劝勉世人矣。
故阴符经有云:“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知难也。 -
(第 71 章)知病第三十六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動賓結构,懼怕困憂)也,是以不病。
学习:此章知病,讲知与不知、知道与不知道、有知与无知之不同,尽言知之病。
知不知,知人所不知,知后乃知己所不知,于知而忘知,复归于无知,德之尚。不知知,不知道而自以为知,所知者事物之外象,以其妄见以为真知,病之下。
圣人之不病,映照于众生强知之病。圣人以有知为病,常以忧患而言病,《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圣人有真知以为不病,知众生之所病,以病防之,常若不病,故不病。孟子曰:“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此言尽述不病之意。 -
(第 72 章)愛己第三十七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威)將至矣。 毋閘(同狹)其所居,毋猒(厭)其所生。夫唯弗猒(厭,同壓),是以不厭(惡也)。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同彼)而取此。
学习:此章爱己。比照圣人,讲民应如何自爱。
威,有可畏谓之威,民以为小恶无伤于己,无所畏惧,则终将陷于祸患,大危至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居,性之宅,神之所居,扩而充之,则充塞天地;勿狭,不以情欲充塞性宅,除情去欲,乃以虚其心,以广其居。
厌,满,塞绝也。人之所生本通于物、合于道,然性以情动,情随物迁,终至精亏气丧而神去,是为厌生。故爱己必勿厌生,少思寡欲,全其精神。人不自厌其生,何厌之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见自矜其能;有自爱之仁,而不自贵以显于外。圣人返照于己,无狭无厌,而居自广。
以圣人之体道而诫民以爱己,太上反说正说,劝勉之至。 -
(第 73 章)任爲第三十八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單(戰)而善朕(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弾(坦,寬也,安也)而善謀。天罔(網)恢恢(寬大也),疏而不失。
学习:此章任为,顺天道而为也。任者,堪也,天道也。
勇者,勇则不怯。勇于敢则刚,勇于不敢则柔,刚者死之徒,柔者生之徒,此为正解。然则有所正,亦有所偏。苏子由解云:“不敢则生,敢则死,此物理之大常。然或敢者得生,或不敢者得死,此或然耳。世遂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以耳目观天,见其曲而不观其全,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子由此言精辟。故曰,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此处为本章要义,顺天而为则不失正。
天之道,天机自运,不战(与)、不言、不召、坦然,故善胜、善应、自来、善谋。人之所为,密而有间,常欲逐利而求报,惟恐其迟;天之无为,疏而无间,迟速未定,恢然孰知其极,然应之毫无差池。以大数观之,善恶必报无遗,如天网之恢恢,虽疏而不失。此为太上勉人以与天合德,以德承天,任为也。
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
(第 74 章)制惑第三十九
若民恒且畏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爲畸(奇)者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必畏死之畏,犯法獄死之謂也),則恒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zhuo2)也。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学习:此章制惑。制者,约束,刑制,惑者,疑惑,不明。意为制之惑,又或为因制而生惑。
上施以酷刑重罚,民乃生于涂炭,故不畏死;于治身则嗜欲伤神,贪财杀身,亦曰民不畏死。苟不畏死,衰之极矣。
法天象地,施大道以教化明民,使民知生之乐,而知死之可畏,顺其事而赏罚,民乃知趋利避害。纵有奇诈者,杀之而不敢不服。
司杀者,孟子所谓天吏也。奇诈者,天网不失,天之司杀者杀之。不当杀而杀,则为代司杀者杀,故警之以代大匠斫。
天行健而不息,天不与物争,万物顺时而自安,不期而自然,天道之昭昭,岂由人之谋可为乎?天之司杀乃有制,人不嗜杀则安平泰,顺天则无为而治。
阴符经有云:“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由此以明制之惑。 -
(第 75 章)貪損第四十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坙(輕)死也,以其求生(生聚之生,非生死之生也)之厚也,是以坙(輕)死。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学习:贪损。欲多而不知足为贪,亏失减害为损,二者互为因果。
上之有为者,赋税多而民不足食,政烦多则奸伪起,民多智巧而失其朴,有为以至过为,民失其养而盗心起,冒死而取则轻死,法亦不法,所以难治。民之轻死者,贪生厚则嗜欲深,求欲不止则伤生,不知其已则丧身。
无以生为者,不贪恋嗜好衣食美色,顺性命以养二气,守本性而反自然,忘其身而身存。贵生贤于轻死,无以为乃相对于有以为而言。此章虽名贪损,实论“生死之道,存亡之理”。 -
(第 76 章)戒强第四十一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톓 (同筋)仞(同肕 ren4,堅肉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堅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恒(通烘),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按:甲本“柔弱”係對“强”而言;“微細”則係對“大”而言,並無不妥,亦無必要删削)
打卡参与人员
-
小巫
-
捷SJC
-
wendy_CY24B
-
国学传承
-
Kennel
-
小鱼儿_KTWKV
-
汤汤BDY
-
湖圖粉
-
执笔经年
-
静心咒
-
莫问天机
-
勿忘~
-
星星
-
水天一色
-
angel淼淼
-
森林SBA
-
xxxx543
-
阳光
-
鸩羽
-
藤萝系甲
-
大舒心
-
智慧明净
-
长衣8P9
-
华柯天下chinakecom
-
一块大石头
-
kekeqy
-
忘川
-
紫禁护卫
-
LL
-
浩全SRH
-
旺旺
-
浩浩
-
知秋
-
M_A9DJFQ9Q
-
来去
-
十组-小5
-
青羽
-
杨美善
-
岁安
-
招财猫
-
俊7GH
-
柏子清
-
liang
-
叶峰ECM
-
白玉京
-
骏骏家
-
M_RZXMY2ME
-
wch0221
-
张鸭鸭
-
zljxp123
-
赵小朋
-
Hx1174120904
-
红红RSU
-
孟轲
-
摩羯醒着
-
acui008
-
你说
-
藏器于身
-
zbc8865
-
阿白T33
-
子墨璇玑
-
墨澜
-
coolbull1
-
quezhu1981
-
ε博弟з
-
freyr
-
songwen1989
-
surpass
-
清云
-
止念
-
zkk18937107301
-
浩全
-
Littesea
-
和煦
-
一盏暖
-
梅子M
-
清仪HDZ
-
ㅤQZK
-
豆娘毛妈
-
tianyatttttt
-
1105113451
-
M_USSNPKRN
-
celebs0568
活动宣言
要想天下平,诸子为我用。要形成一家,须先博采众长,特别是源头性经典,一生一本书,贯彻身心灵,终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