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旺 的打卡记录

    31号 . 旺旺

    打卡统计:24次 / 29天
    总打卡率:82.76%

  • 帛书《老子》新編

    (第 1 章) 体道第四十五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同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同徼,終極也)。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衆眇之門。
    学习:玄之又玄,玄字极妙,所谓重称之词,皆不能如玄字所能尽意。天外有天,人身有天地,有无相生,何出一“玄”字耶?
    人禀元气以生,若人能自悟通明,所行尽合于道,则虽无经指教也可。只因人为物欲所引,迷而不能复,故太上设经教以拯救之。我辈当因其经而究其用,贵在躬行,行之既熟,则可弃学。未至此地,不可弃学。是谓“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万类虽不同,出于道一也。既出于道,则皆具道性。而人为物之灵,则更具复于道之理。只因多生迷于所习,失其常性,不能自返。读经明理,尽除积习迷情,而合于道。
    初则强行,久则纯熟,渐至自然。
  • (第 2 章)養身第四十六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同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昔(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学习:善恶本为人心所生,有云:看的清善恶为人心, 放的下善恶为天心 。善恶非恒久,昔之所善,今或非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有无等六对,便是有了对待,则去道亦远。是故圣人不为万物所累,无为而无不为,惟其应变随时,无心于其间。然所行始终合于道。
    学道为主,万缘为宾。比如农人耕种,需除草、翻地、播种、育秧、灌溉等尘劳事项,虽每天重复,其心却始终在于收获谋食,耕种等经营技艺皆为宾。故有云:圣人有经营之技,无经营之心。经营皆为迹,着于迹便生了对待之心,亦谓着相。
  • (第 3 章)安民第四十七
    不上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同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学习:此章虽言治国之道,又何异于治身。心为君主,百体皆臣庶。君治则国治,心治则百体自理。
    贤、难得之货、可欲,皆有为之法,其去真道愈远。使心不为外物所累,清虚其心,积累福德,不求腹实而腹自实。乃至损之又损,杂念不生,则志弱,志弱则骨强,此为自然之道也。圣人之治,常使民无欲无知,乃为务使民得其性而已矣。使夫知不敢,则无聪明机巧之能。无为则无不治,是以万物皆因其自然之性,顺之以观其反复,因之以致其有成,岂有不治?修行亦如此,不存速成之心,不堕偏邪,不生疑心,借用老子一言以要之,“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务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 (第 4 章)无源第四十八
    道沖(同盅,虛也),而用之有弗盈也。潚(乙本作淵)呵,始(乙本作似)萬物之宗。 銼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沒也,无也)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学习:此章继续讲道。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之理,偏于阳,则失于过,偏于阴,则失于不及,阴阳合和,无过无不及,是为冲气。道之体犹如太虚,冲,而用之,何盈之有?渊,虚而静,不杂于物,又为万物之所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指圣人处于万物而同于万物,泰然处之,无骄无躁,和而不流。乃至湛然常寂,若亡而存。 象,物之始见,帝,神之应物,象帝,万物之始,而道实先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孰能知之?
  • (第 5 章)虛用第四十九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聲(同聖)人不仁,以百省(乙本作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屈),蹱(乙本作勭,同動)而俞(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 。
    学习:刍狗,束刍为狗,祭祀所用,用过则弃之。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以仁为恩,害则随之。天地对于万物,圣人对于百姓,不以仁恩,任其自然,不望回报,则万物自生、百姓自治。橐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应而不穷。天地其犹橐钥,其间空虚,其气充和,以生万物。反思人之修行,人既为三材之一,亦应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以养气,气至则鸣,不至则止。守中,即是谨言慎行、守德于中,养育精神,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其贵在养气,以归天地之心也。
  • (第 6 章)成象第五十
    浴(谷)神不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谷喻虛怀處卑,神謂變化莫測,不死指永存不滅,三者均爲道之寫狀。參見第二章“神得一”云云) 。緜緜(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勤,盡也)。
    学习:此章讲谷神不死,为道用之极致,以前五章为基,始知此章之义。
    曾记邱长春祖师有言:“俺与丹阳同遇祖师学道,令俺重作尘劳,不容少息。与丹阳默谈玄妙,一日闭其户,俺窃听之,正传谷神不死调息之法。久之推户入,即止其说。俺自此后,尘劳事毕,力行所闻之法,行之虽至,然丹阳二年半了道,俺千万苦辛,十八九年犹未有验。”只因各人功行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要之,得道需有此第,本无速成之法,不可盲学他人。
    谷神,即养五脏之神。玄牝,即为天地之气,在人则为天之清气与地之浊气,为魂为魄。
    仰乎天地之所出,玄牝而已,不知其尽。修行人必先不累万物,一心致虚,乃至寂无所寂,积功累德,绵绵不绝,得丹则灵,固蒂深根,是为不死。
  • (第 7 章)韜光第五十一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不自私其生)
    是以聲(同聖)人退(甲本作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輿(與)?故能成其私。
    学习:此章讲天地,讲圣人,也是讲宇宙万物,讲大道之行。天居上而覆盖万物,地居于下而承载万物,天地无心于万物,故天地自然长久长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由天地而及圣人,圣人亦如天地,亦无心无身,人皆取先,而己独取后,后其身不与物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此谓合于天道。天运乎在上,地处乎在下,圣人居于天地之中,此三才,互为相通,皆得于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位,故圣人曰‘不敢为天下先’,无私故长存而成其私。是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第 8 章)易性第五十二
    上善治(乙本作如,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乙本作争)。 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争,故无尤。
    学习:此章讲水之性,亦指人之天性,故名為易性。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天一生水,故水去道未远;渊虚明静,故又可以德喻之: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
    水,融为雨露,凝为雪霜,化而为气,聚而江河湖海,泽被万物,常处柔弱而不争,众人所恶而不厌,纳垢受污,无己之所好,无累其心,故近道。
    水有七善,窃以为,非特为引喻水之善,水实有之,以水喻人,则人为圣人矣。居善地,行于地中;心善渊,渊深似海;予善天,天恩无私;言善信,行险而不失信;正善治,顺物性而理则无不治;事善能,可曲可直,可方可圆,无常而常;动善时,动静倚乎阴阳,经以五行,纬以四时。
    圣人,上善利物,若水之性,不与物争,则物莫能与之争,故无尤。
  • (第 9 章)運夷第五十三
    㨁(甲乙本均作“㨁”,同持,執而不釋)而盈之,不若其已(止也),頸 (揣)而兑(鋭)之,不可長葆之也。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学习:运夷之夷,‘大道甚夷,而民多好径’,夷即平也。此章喻世人须知进退,不可贪恋名利富贵,过犹不及。三句之眼在一‘已’字,已即止也。
    盈即满溢,锐则易折。万物变化无穷,而人之智有穷,只知进取而不知适可而止,乃至智匮,安能长保?我们常知‘谦受益,满招损’,确少有人能勤而行之,为何?皆因着于外物,被外物牵引而不自知。《清净经》有云:‘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有了贪求之心,如何能止,如何能谦?
    金玉满则累于物而不知止,富贵骄则害于德而难免患。奢欲伤身,财多累身。
    功成,名遂,身退,譬如: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物盛则衰,乐极生悲。
  • (第 10 章)能爲第五十四
    載營柏(魄)抱一,能毋离(離)乎?(摶)氣至(致)柔,能嬰兒乎?(載,處也。營魄,魂魄也。形神相依,抱一守道。摶,結聚也。結聚精氣以致柔和,能若嬰兒含德之厚,精和之至乎?) 脩(同滌)除玄藍(同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栝(治)國,能毋以知(同智)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天門,鼻孔)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謂)玄德。
    学习:此章接前章之义,知止而后定,定而后悟。能乎六句以反问句形式以强要义,如握人之手以谆谆教之,既是讲修身,又是讲治世,更合修行之大道。
    人若能:常载魂魄之上,抱元守一,专守精气而不乱,复归婴儿,洗涤其心,玄览妙理,功行天下而不为己,呼吸天之清气,安静柔弱,言辞通透,智慧明达,则去道未远矣。玄德,玄为天之色,圣人得于天道,降而为德,所行皆合于天道,故非玄不足以名。
  • (第 11 章)无用第五十五
    卅[木+畐](同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埏埴而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户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学习:此章生动地讲述了有无。以车、器、室三物做比喻,车之用在运,器之用在盛,室之用在虚。
    万物亦如此,其内为无,其外为有,有无相生,有为体为形,无为用为神,有无同体,形神不离。
    有者为实,实则有貌有形有质,有之以为利,利于形用也,故人赖以为利皆好之。
    无者为虚,虚则中空运筹帷幄,无之以为用,可用承载也,故人日用不知皆轻之。
    道以器显,故无不废有,器以道妙,故有归于无。
  • (第 12 章)檢欲第五十六
    五色使人目盲(甲本作明),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甲本作“粎”,敗也),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聲(同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彼而取此。
    学习:五色、五音、五味等,首先其皆为人所感知,皆为人所定义。其次其皆为五行,符合相生相克之道。既然令人目盲、耳聋、口爽,那么人应该闭其视听吗?非也。只是世人易役耳目于外物,故目淫于五色,耳淫于五音,口嗜于五味,乃至声色犬马,使心发狂,精神不守,不知其所终。而明道之人,则能于无形之上,独以神视,于无声之表,独以气听,缘何惧于声色之蔽也?故先人有曰: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只为劝化世人,去奢欲,返归纯真,不失本心。
    腹为坤,厚载乃容故无所不受;目为离,外视而明故有所不及。是故圣人取乃容之腹以度天下,非事事而治、物物而察也,故去彼取此。
  • (第 13 章)猒恥第五十七
    龍(同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龍(同寵)辱若驚?龍(同寵)之爲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龍(同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矣。
    学习:此章以宠辱始,以天下终,实讲道之得失。宠辱、贵贱、祸患,皆为人之好恶,人之看待。在意得失、在意自身则产生迷惑,乃至各种念头。人之念头皆虚幻吗?何为真?何为假?人皆有念,圣人亦有念,只是起心动念不伤道德真气才是真,故曰借假修真,去假存真。
    比如耕耘,谷之始生,吐芽叶秀,皆得名为谷,然必结子以为谷之实。收获存储以为食,复为耕种得谷之实,则为得道。然有苗而不秀者,秀而不实者,实而不能耘者,偃苗助长者,皆为失道。
    古之圣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不恃外物,视万物与我同,圣人得道,则可寄可托于天下。
  • (第 14 章)贊玄第五十八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min2,撫也,循也)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滅也,平也)。 三者不可至計(致詰),故置 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通行本作“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
    是胃(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胃(謂)沕望(沕望,同惚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謂)道紀。
    学习:视以辨物,视之不见则微乎其微,乃至于无形,大象无形也。听以闻物,听而不闻则希疏有间,乃至于无音,大音希声也。抟以感物,抟而不得则夷平无象,无形无象唯气而已。
    三者至此,穷不可究,探不可得,形质气混而为一,至此为道之体。形而上,阴阳不测,幽而难知,故不䁶(明);形而下,一阴一阳,辨而有数,故不昧(幽)。
    无物无象是谓恍惚,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不能睹其端倪。
    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故迎之随之不可见。存无守有,顺乎阴阳,执之以御今之世,道之常自古已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 (第 15 章)顯德第五十九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妙)玄達,深不可志(同識)。夫唯不可志,故强爲之容。 曰:與(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篑 (同鄰)。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淩(凌)澤(釋),沌呵其若樸。 湷(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谷)。 濁而静之徐清,女(安)以重(動)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学习:此章讲学道之人之大戒,自己学道,不欲人知,人知则有损。如藏珠玉恐招人窥窃,如冬涉水战兢犹豫,惟恐有失是以若畏四邻,俨然若客不妄动,此言外慎。涣若冰释,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浊,此言内性。学道忌自盈自足,始有所得即自夸,惟恐人不知,有损德行。
    学道之始甚易得,道愈深则愈难见,谓深不可识。得道之人不外显,外显无异于常人,道性既成,应俗而言,言终则复归其性,岂非浊而静之徐清?反观俗人始学道至略有所得则勉强说道,其内心俗念不绝而已。
    道无体,虚而不盈,能敝能新。木始荣而终枯槁,有新则敝随之,有成则败继之,道异乎此。
  • (第 16 章) 歸根第六十
    至(致)虛極也,守静督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通行本前有“歸根”)曰静,静,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妄),㠵(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甲本作怠)。
    学习:虚静乃万物之本。至极至笃而复归道之体。万物之变,芸芸万象,皆道之用。动而生物,静而复命。
    清净经有云:“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由此,若归于静笃,需从动处立基,以见天地之心。复命曰常,常乃明,乃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老君循循引出道之体,圣人之言,有始有终。此章虽极言虚极,然竟如道经首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岂能以文字言明?
    今吾学道之人,须知学道务须穷理,非用功不能精进,然性命之理岂能以文理穷究所得?体道、悟道、行道又重在实修体验,穷理而不可过,过则落于万物芸芸矣。惟有秉于道性,心地下功,勤勤不已,积功累行,至此界面则自有所悟、所得。道,绝非读书明理之智力所能求得,学道之人切记。
  • (第 17 章)淳風第六十一
    太上,下知有(乙本作又)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太上,其次,其次,其下,位值使然也)。 信不足,案(乙本作安,同焉)有不信。 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謂)我自然。
    学习:此章讲淳风,即民风敦厚淳朴。虽讲治国御民,也可应人之修身。
    以下知有之始,为自然,以成功遂事终,则亦为自然。自然则返璞归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归之于人之修身,君为心为神,君为臣主,君主神明则百骸自理。修行人若常能内守其真,事来则应,常应常忘,而常存道性,即动处练性,静处练命。则归于自然。
    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第 18 章)俗薄第六十二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僞。(案,安,焉,均作“於是”解)
    六親不和,案有孝兹(甲本作畜兹)。邦家[問+心,上下](同混)亂,案有貞臣。
    学习:此章接前章之义,绪言道气下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则去道日远。孔圣以仁义礼智为教,然则孔子之道,又岂止于仁义礼智?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应一时之用,应过则复于道,圣人独不失其真,故几于道。
    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如日升中天,众星失光。
  • (第 19 章)還淳第六十三
    絕聲(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兹(慈)。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爲,僞也。文,文飾也。《禮記·月令》“作
    爲”,今卽作“詐僞”)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絕學无憂。
    学习:此章名为还淳,即返还淳朴,与前二章连贯,有始故有终,有前故有后。乃老君反复劝化世人,明言利害。
    弃圣智,反归无为。孝慈乃天性,仁义易其性。机巧者,无耻之用,利欲熏心,而甘堕落。此三者,以文粉饰,尽失其质。故见素抱朴,当抱素守真,守其质朴,不尚文饰。少私寡欲,公正清静。
    要之,复归道性,常守其真。
  • (第 20 章)異俗第六十四
    唯與訶(乙本作呵,大言而怒也),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爲人所畏懼者,亦應該畏懼怕他的人)
    朢(望,芒也)呵,其未央才(哉)!衆人熙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臺。(而春登臺,句式同“若冬涉川”。而,如也) 我泊(乙本作博,恬静無爲)焉未佻(同兆),若嬰儿未咳(小兒笑也)。纍(lei4)呵,如无所歸。 衆人皆有餘(余),我獨遺(匱)。我愚(甲本作禺)人之心也,惷惷(沌沌,惷)呵。 鬻(俗)人昭昭,我獨若[門+肙,外内](同昏,乙本作[問+心,上下])呵。鬻(俗)人察察,我獨[問+心,上下][問+心,上下](乙本作閩閩,同悶悶)呵。 忽呵,其若海。朢(同恍)呵,其若无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䦎(頑)以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養也;母,本也)。

    学习:通行版本此章名为绝学无忧,帛书版此章名为异俗,绝学无忧在上章(还淳)末尾。绝学无忧与绝圣弃智首尾呼应。
    绝学非弃学,学而悟道是为绝学。如不知亦不学则终无所知,而拘泥于所学则过犹不及。所谓“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圣人岂不欲人学?若果真绝学,圣人为何说五千言?绝学无忧,只为戒知而不忘,不忘则有忧矣。
    其下数言,尽述圣人与俗人之别。学以穷理,唯呵、善恶之别,则有智有私,而熙攘昭察,同于流俗,则去道愈远。圣人能返归婴儿,其性如海。
    若离俗可乎?不可!不入世安有功德,安可得道成圣?圣人唯能入于俗而不俗,出淤泥而不染。独顽且鄙,顽不饰智,鄙不见美,即瑕不掩瑜也。是谓无用之用,所行皆合于道,归于自然。
  • (第 21 章)虛心第六十五
    孔德之容(動也。容止,卽動静),唯道是從。(大德者之動惟從乎道也) 道之物,唯朢唯忽(乙本作沕)。忽呵朢呵,中有象呵。朢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甲本作鳴)呵,其中有請(情)呵(甲本作吔)。其請(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衆父,萬物之始也)。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
    学习:此章讲德,最为近道。道,不可具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象,行到自可见。道虽窈冥难见,其可见者,德也,故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施于物,则为功行,德原其所来实出于道,道德本为一体。未尝见无道心而有实德者,故经云,上德不德,实道德一体也。
    又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亘古及今精不离道,此至精化生万物。人亦不失其精乃以保其真。
    物、象、精,似有还无,既有又无,无为有为本无定体,无为有所恃着,即有为,有为无所恃着,即无为。圣人能于万象之中观其自然,不失其真,故以阅众甫。
  • (第 22 章)益謙第六十七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聲(同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執一,卽執道,掌握對立統一之辯証法則。儒家反對執一,而主張執中) 不自視故章(甲本作明),不自見也故明(甲本作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胃(謂)曲全者,幾(豈)語才(哉)!誠全歸之。
    学习:此章讲谦之益处。圣人劝化世人: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抛却我执。而世人多不知曲委从众,不知低洼则水流至,只知争强好胜,争则强直,强直则易折。
    人常欲将自身光明照他人之过,如能多返照自己,则不复敢见他人之过。如能时常自省自照,不见他人之过,或将他人之过返纠乎己,如此,则渐有所得。
    经言: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 (第 23 章)虛无第六十八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終)朝,暴雨不冬(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学习:此章讲虚无、讲自然,仍是讲道。希者,独立于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立,循天之理游于物外,故曰自然。合于自然,则于道为一;不合自然造化,以道为难知、难行,似不可及,苦心劳形,则倚之于偏,执迷于术。合于道者,不自得其得,而有所得。
    行事不离权变,可因势利导,然不可失实,实则尽归于自然。由此行事,初则惯于方便,久则不自知觉,心与行俱化为一,不离实,尽在真,合于道。
    学道只在一念之间。
  • (第 24 章)苦恩第六十六
    炊(企)者不立,自視(是)者不章(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裕)者弗居。
    学习:此章名为苦恩,即言人之好恶,在圣人看来皆为余食赘行。跂而欲立,跨而欲行,皆违反天性;自见则周身之外不明,自是则不从于众故不彰显,自伐取功则失功行于人故无功,自矜自夸则止步不前故不久长。
    修道之人必先百炼身心,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渐行渐至始有所得。然有些许所得即自矜自满,欲求异于人,终不能成其大。譬如世人千辛万苦积累财富,偶有不慎非理伤人,则旦夕尽失其财。
    故积之为难,保之亦难。如不弃余食赘行,更头上安头,以我之所有自夸于他人之所无,失去纯真之性乃至终不自悟,则去道甚远矣。
处理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