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L 的打卡记录

    29号 . LL

    打卡统计:58次 / 80天
    总打卡率:72.5%

  • 总章
    昆仓仙本: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原本:无总章内容。
    [评注:原本无总章,仙本有总章,说明昆仓仙本产生于原本之后,加以完善和深化,更加条理化和哲理化、文学诗词化。总论宇宙自然和生命现象所起源于道,这个道即是无形的能量场,力场,规律等,古人称之为炁 。即无极生太极之理。人类文明要遵守德之规的道理。]

    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是什么?规则背后的本质。
    人所以有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可说不可说的“道道”在。这个游戏的玩家,一旦了解了这个“道道”,必然就了解了一切游戏规则制定的通道,因什么,而有了升级和降级的评判?
    公司成立的目的,必然是构建等级制度(上升通道、降级标准)和薪酬制度的基础,一切制度规则的制定,都服务于这个公司成立的“本质”,或为了推动某项目,或单纯就是为了赢利 。
    这个“目的”、“本质",决定了阴阳分判标准,决定了四相的定位,也就决定了“物”、“名”的分别。
    断卦准不准,在于这个“定位”拿捏的是否准确 。
    比如,量子力学的出现,完全否定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的解释。电子并不是在原子核外做规则的圆周运动,而是一种电子云的概率方式出现在原子核外的一定空间区域。于是,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测不准原理,量子态塌缩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决定了物质。量子力学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在没有被观测前,是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只有被人的意识观测到,才变得确定了呢?也就是说,没有用眼看这个客观世界,那么客观世界就不存在?只有睁开眼,世界才变得确定?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只因“观察”者,体验者的感受而存在。
    而我们的功法,如“坐忘”,就是在“证”这一观点

    第一章
    仙本:
    无欲观妙,有欲观微;微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原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评注:仙本此章主要讲述玄学的玄妙之理和道德之灵的重要性。]

    本章讲了有无之间及不同观察方法下的不同体验,最终还是归于那一点“光”,一点“灵”。

    第二章
    仙本: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原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场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评注:此章论述规则是什么。

    创造者的规则制定,于观察者的体验,角度不同。天道无私,地道有情。
    地之规则与天相反,天地之间如同一面镜子。
    天道之无言之教,为地之众生之楷模,亦为道德高地。
    每个人都是过客,不管功绩再大,也为而不侍,什么都带不走。
    那么,创造并经历这一切的本质是什么?
    对圣人来说,升华自己。
    对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 第三章
    仙本:
    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原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评注:继续讲规则,天道设置原则。
    2024-06-01 星期六 09:57
    第四章
    仙本:
    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原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评注:大道之能,就是万物之源。要学会清净无争,善于化解纠纷,理顺世间杂乱不和之序,善用能人贤人,此乃君子帝王之相。
    2024-06-02 星期日 17:12
    第五章
    仙本: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原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评注:继续论天地创造的规则。明白上章之,和谁之锐?解谁之纷?和谁之光?同谁之尘?自然明白,万物为谁之刍狗?
    天地之间,乾坤之袋,如龠如镜。
    冲而用之,反者]
    2024-06-03 星期一 07:45
    第六章
    仙本:
    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原本: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评注:此章讲长生(道丹不亡),即德健之道。前章己讲到创造宇宙的规则,宇宙新陈代谢、选择的规则,即知德为道根,亦为玄妙之源。谷神是为种子不绝,不生无道之乡,不断人之根本。生生身自在。世世保神清。善似光中影。应如谷里声。故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人生于世,无非外伏魔精,内安真性,故说“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人与人,尊卑虽则殊途,命分俱无差别,故说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2024-06-04 星期二 07:15
    6.4日
    第七章
    仙本:
    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原本: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宇宙大自然能天长地久循环不止,是因为它不是自私,大公无私,方得天生地久。人也是一样,能长驻人心,永留芳名,是因为他行善积德,光照大地,留有丹青照后人,此谓得道者也。
  • 第八章
    仙本:
    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原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第九章
    仙本:
    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已察人;敛已利人,含道而去。
    原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评注:此章是写,不衡之事不可久长,富贵之家不过三世,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为人处事不可太过功利。世间事虽有花好月圆,亦有秋风冬寒,都不长久。不如养生,长生才是不变的追求,见好就收,有自知之明者为圣贤。]
    第十章
    仙本:
    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评注:不要舍不得,放不开,不要太幼稚。要是一心为国为民能无所作为吗?若是开启智慧之门,获得大智大悟,能说无知吗?人若能含而不露,大智若愚,这便是具有玄妙高德之人。]
  • 第十一章
    仙本:
    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原本: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评注:当有好车雅室时,必择之而用。如有高德圣贤之士,有道之君主必重用之。如有智慧的万众百姓,国家必兴盛富强。]

    第十二章
    仙本:
    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原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评注:此章说明世间六尘对人的五官具有极强的诱惑力。甚至会令人眼花暸乱,无从所择。而圣人则重视实用性,选取之物要有利于平民百姓的生计。而平庸凡人,则选取华而不实之物,对人并无实用性。这是告诉人们应如何生活和取物之道。
  • 第十三章
    仙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原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庞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评注:此章告诉人们一个哲理:不要为得到上司的宠爱或被侮辱而大惊小怪,物极则反,太过于高贵反而会引来患祸。如果树立了博爱天下,以公为家,不计个人得失的海含精神,就可托抚于天下,获百姓之心,这是为人之大道。]

    第十四章
    仙本:
    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原本: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评注:此章是讲宇宙中大自然无形的场、射线和有形物体之间的玄妙关系。同时也描述了人员在修道练功状态下(惚兮恍兮状态下)所看到的象和听到的声,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体验和理解的事情,这是特异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收到宇宙起源以及未来宇宙走向的许多全息信息,这正是全息通信的内容,是超光速跨时空的。古代修佛人士所收到的有关宇宙、上天三界及菩萨、佛等信息就是这样得来的。道士修道也会同样进入这种状态的。这叫殊途同归。释迦牟尼将这种状态叫“入三昧定”。]
  • 第十五章
    仙本:
    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原本: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仙本:
    敬致虚极,信守静笃;万物并作,予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则凶。
    知明乃容,容乃全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原本;致虚极守静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如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评注:万物循环不已,来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明此之常理者为聪明之人。如果一个人无智(知)就会胡作非为,故作妄为,必然会带来凶险。聪明智慧之人必然会包容,会大公无私,懂得宇宙之道,了解大自然的道法,也就会行德积善,懂得永远长寿之道。]
  • 第十七章
    仙本:
    太上有德,天地晴静;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有上理,万物精明;太肯智,万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无所敬;次者亲誉,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骂,反而有抗。
    犹其贵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为自然。
    原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评注:领导者如果有德有道(治国之道),人民会认为他很神圣。领导者如果有理论,有智慧,万物万事必然亨通无阻。居中高位者如果知道民情,体贴亲近百姓,百姓就会尊敬他。如果对百姓侮辱和不诚信,百姓就会咒骂甚至起而反抗。如果领导者能够接纳忠言劝告,必会万事成功,这是必然的规律。]
  • 第十八章
    仙本:
    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
    六亲补合,尚有孝兹;国家晖烂,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
    原本: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兹;国家昏乱有忠臣。
    [评注:此章议论国道与家道,天道不废弃必有仁义在,智慧要区分真伪。家中六亲不和,尚有孝道在;国家虽腐败,但尚有忠臣在。天下之事,大事莫过于兴邦治国之道,天下事小,莫过于是家庭琐事。圣人一生为兴邦治国而操忙,百姓保家卫国以乡为家。]
  • 第十九章
    仙本:
    绝圣弃尊,利民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
    以武为文,故令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无圣无尊,同于天地。
    为人不骄,为事不狂;普华同等,载道乐俗。
    原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评注:如果放弃至圣至尊的地位,对百姓有万倍的好处。如果不仁不义,民不会孝敬尊崇。如以武力待众。就会发号施令。如果能俭朴过活,减少私心和欲望,这样的圣人就会立身于民。无圣无尊,与百姓平等相处,就会与天同辉。对待别人不骄奢,不狂妄,平等待人,其乐无穷。]
  • 第二十章
    仙本:
    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原本: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谓,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秉兮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而我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评注:老子此章描写他内心与众不同的感受之处。众人皆醒我独昏,众人皆清我独沉。自已处于昏昏昭昭之境,似乎回到孩婴时代,似乎又归复顽童无智时代,有如在吃奶于母怀中。这段描述好似在说他在修道过程中进入了一种与常态不同的境地。]
  • 第二十一章
    仙本: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幽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原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评注:这章的语句文字是描述老子在修道过程中,进入幽冥状态后(即佛教中所说的“入三昧定”,或称禅定态,现代名词称此入第三信号系统态或冥想态),可以看到象、看到物、看到分子和原子结构,其小无内,看到宇宙宏象,其大无外,有时也可以看到各种光,看到灵体……总之,在打开这种第三信号处理系统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宇宙全息信息,甚至可以看象听声看字,这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这时大脑中是一片空白不必思维,所见一切都是自然出现的。这种状态下可以看到古代时期的各种隐形能量场,也可看到未来的无限元的时空点的景象。这就是全息信息超光速跨时空的真相。这是真理,自古2000多年前的佛祖释迦牟尼谈到这种状态---称入三昧定而获般若妙智慧。同时期的道学创始人—老子又谈到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的事实。这也是至今常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种现象。
  • 第二十二章
    仙本: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评注:此章道明一个道理,即曲可求全,弯可达直。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道理。为了达到长远伟大报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可以卧薪偿胆。最后时机成熟而一举获得成功。锐易挫,柔克刚,圣明之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能园满大业。]
  • 第二十三章
    仙本:
    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原本: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评注:风雨漂摇只是一种暂短的自现现象,不会持之恒久,不同道者不能为谋,即志向思想不合拍者不能在一起共事。否则不会长久。只有志同道合之人才可同行同事。因为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圣人明白此理可得天下;百姓明白此理不会缺少物资财富。
  • 第二十六章
    仙本:善为重者,莫于泰山;善为轻者,莫于鸿毛。
    善为明者,莫于日月;善为晴者,莫于斗辰。
    善为静者,莫于汪洋;善为燥者,莫于烈炎。
    善为君者,莫于皇王;善为臣者,莫于公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终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圣人,敬天爱民;慈心开怀,博爱万物。
    天藏地遁,与神同等;普华万民,道者德也。
    原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评注:重莫过于泰山,轻莫过于鸿毛(雁毛),光明者莫过于日明,晴朗天必见星斗。……人际间关系是君与臣,官与民。如果圣人能敬天爱民,大发慈悲之心,博爱万物(包括所有物种),这就会同神仙一样高贵可敬!这也是大恩大德之体现。]
  • 第二十七章
    仙本:善行无迹,善言无谪;善计无策,善算无划。
    善闭无开,善展无放;善敛无收,善观无察。
    善易不卜,善卦不占;善数不读,善韵不词。
    常善救人,故无人弃;常善救物,故无物弃。
    善人为师,恶人为资;不爱其师,如遇大迷。
    不贵其资,虽智不慧;是为袭明,是为要妙。
    圣人明道,尊师爱资;信迷仰慧,是为道通。
    原本: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评注: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如果长期不进行实践和习练,那么就会失去所长。如果经常救人的话,就不会有人丢失;如果经常救助物种的话,就不会有物种被丢弃。聪明的圣人是会重视师长的,而愚策的凡人则看重物资钱财,这样的人虽智但不慧,只有看轻钱财而重道的人士才会通晓大道。]
  • 第二十四章
    仙本: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原本: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邮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评注:跷脚观看者会站不稳,跨越障碍者不会行走太远距离,自见者不如旁观者清,自我认为正确者不能除去偏彰;自以为是者不会取得成功。只有热爱生活,乐观的人,并懂得遵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和通情达理的人才会顺其自然,取得事业成功。]
  • 第二十五章
    仙本: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评注:本章老子是在述说宇宙的诞生之理,道为其源,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直到产生生命,产生人类,先天之父,后天之母,并且循环不已。这其中万事万象,所有时空中的事物都遵守一条真理:人受地球的约束,地球受天宇的约束,天宇受磁场、力场(万有引力场)等的约束(谓之道),道受到大自然规律的约束。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对天人合一和其中的相互约束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 第二十八章
    仙本: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常德不足,复归素朴。
    朴散为器,则为官长;圣人之用,大制不割。
    圣人乐天,豪放万民;百姓乐地,普华万物。
    君子之道,是为道光;庶人之道,是为道华。
    原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评注:此章老子在讲天道地纲。男婚女嫁是天下之常规,就象溪水一样长流不止,不离此纲,会复生婴儿,民族延续。同样,行星昼夜交变为天下之模式,常此不忒(te),即长久运转不发生差错,最终星球会消亡而复归于炁(即能量场),这是符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规律的。知荣辱晓对错是天下之民俗,常此为之,这是最朴素的道德标准。这些最朴素的道理,圣人是深深懂得的,所以能成为首长领导,并且将如此道理编入各种制度法规之中而不割弃。圣人乐于观察天体研究宇宙,以智慧万民;而百姓乐于观察身边大地,不管是学者圣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科学,无不是在察天观地,不断深化,在认识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唯独不可改变自然规律,这是永久的真理。是不可改变的宇宙大道(理)。人类在违背上述规律之后必遭惩罚,这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 第二十九章
    仙本: 将欲天下,为而不得;天下神器,不可狂为。
    狂者亡之,枉者败之;执者失之,持者损之。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圣人用事,慎者为重;除甚除奢,去安去泰。
    君子之道,泰者道立;庶人之道,安者道稳。
    原本: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评注:老子在讲打天下和安邦定国之道。要想夺得天下,这可是大事,盲目而为,不一定会实现。天下神奇之器不可狂妄滥用(比如原子弹)。如果狂妄滥用,使用者必会失去它,损坏它,其后果不堪设想。成败胜负都是一个很难预料的未知数。圣人行事贵在慎之又慎,考虑利害轻重和后果安危。君子有道,就在于他会按自然规律办事而能道立身安。而庶民行事,也是要考虑自然大道,凡是安然无恙者其中必然隐藏着符合规律的道理。]
  • 第三十章
    仙本: 以道佐主,其主自贵;以德华民,其民自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事者,不敢强取;勿矜勿伐,勿骄勿狂。
    道佐兵强,其事好成;主贵民尊,其事好做。
    原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评注:老子在此章宣讲用兵强取和以德以道待人的利弊关系和后果对比。仙本写得更加排比和深透。是说主公如果以道理行事,必然受到尊敬和自然会显贵。平民以德行事,百姓自然会富强,如果带兵出师去打仗,必然会荆棘丛生,麻烦不断。动用大军之后,国计民生受损,必逢凶年。所以说,善于做事的人,人不去硬攻强取,故不要手握长矛去讨伐人家,也不要骄横狂躁,以道理处事,好事易成。主人尊贵和谦,任何事情都好做。这些道理也是处理国际关系要遵守的,也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我国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符合此论大道。
  • 第三十一章
    仙本: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
    原本: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评注:老子告诉人们用兵动戈不是最佳最吉祥之器,人们都较为讨厌战争,有道者一般不用之。解决问题应先用君子之道进行政治和谈解决,万不得已方考虑用兵,用兵时是偏将先行,主将为后用。军队兵士是不吉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只有不得已时才用之。谈不上是上策,处理事情时也应有先后顺序,先吉后凶,参加丧礼时应先悲泣而后言安慰之语。可见老子对礼仪也十分讲究。以战争杀戮不可得民心,即使取胜也不为美事。真正的圣人,是以民为贵为先,爱民如自已的母亲,以天德约束自已的行事。]
  • 第三十二章
    仙本:道常无名,天地非臣;王侯若守,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君民相和,天下自治。
    人而自君,始制有名;知之所名,施道天下。
    犹如江海,在道若谷;同天如地,尚德禧俗。
    原本: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评注:天地相合,会降甘露,说明大自然如果阴阳合和,则可孕育万物。同此道理,如果在人际关系上,君民相和,天下必然自治而太平。如果一个明君有严格得当的法制制度,令行禁止,施道于天下,他就有如同大江大海一样的威德以及如江似海般的心胸。]
  • 第三十三章
    仙本:恩人者圣,自恩者愿,惠人者慈,自惠者善。
    忍人者能,自忍者耐;让人者宏,自让者宽。
    观人者慧,自观者照;察人者聪,自察者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福,强行者志;其所者久,永生者寿。
    原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注:老子在此章论述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对别人有恩的人是圣人,对自我有恩则是心愿。对别人有恩惠的人是出自慈悲之心,对自我有恩惠者便是善心。能够容忍别人的人是有能力之人,对自我容忍则是耐心的体现。忍让别人是宽宏大量,自我忍让者也是宽宏。善于观察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体现,而自观者便如明镜自照一样认识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是靠力量,能战胜自我者才是强手。知足者常乐,自强不息者是有志气。能持之以恒做事者才会长久,懂永生术者必然长寿。
  • 第三十四章
    仙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立,生而不辞。
    爱养万物,为而不主;无欲名小,万物名大。
    爱赡万民,为而不王;惟我为小,万民为大。
    圣人功成,不为有名;终不为大,故能成大。
    君子道成,其名不扬;奉天孝地,道者贵也。
    原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讲述另外的一些哲理:大道广泛地推行可以有很大的余地。万物恃之,生而不辞。爱护和饲养万物,可以为之,但不应以此为主业。你如果无所求不想出名,但最终反面拥有万物出大名。如果你爱护和赡视万民,不自称帝王,把自已看得眇小一些,百姓看得为重一些,那你是圣人。圣人成功是不图名利的,不为成大,反而会成大。君子道正成功而不扬名,这是奉天孝地最成功的尊贵人士。]
  • 第三十五章
    仙本:得天待地,万象奇新;得人待民,億炁祥祯。
    锐孔之眼,天地明象;针尖之点,天地晓位。
    若执大象,天下必往;往而不害,安定平泰。
    乐与施饵,过客欲止;道之出口,淡其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之不既,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贵天贵地;尊人尊民,是为道亲。
    原本: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叙述了一些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能得天得民者,万象祥祯。在针尖大小的孔洞中可以映射出天地之明象。这就是全息宇宙的特性,大中含小和小中含大,宏微同构的道理。道之出口,可以说平淡无味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用不上。作为圣人,就应尊贵天地,尊敬百姓平民,这就是“道”。是亲自行道布道。]
  • 第三十六章
    仙本:道者奇之,其形不类;德者奇之,其貌不比。
    将敛必张,将弱必强;将废必兴,将奇必正。
    以柔胜刚,经弱胜强;鱼不离渊,龙不脱澳。
    国之锐器,不可示人;以此永盛,是谓微明。
    原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向人们述说一些辩证法:道和德是其貌不扬其形不类,看似是无形的东西,但也又是有形的。要收敛必要先弛张;要衰弱必先强盛;要废弃必先有兴;有奇妙必有正统。柔可克刚,弱能胜强,鱼不离水,龙不脱渊。国家最精锐的武器是不可以随意让人看的。这样才会保持永久昌盛,这才是微妙微悄,盛明之君。]
  • 第三十七章
    仙本: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
    原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评注:老子对道、德、仁这三种品格进行深入地分类论述,德有太、大、上、下之分,各有其说。仁也有太、大、上、下之分,各有其论。道、德、仁这三者有先后次序,德、仁为道的精华所至,是最珍贵的。道理为先,德、仁为后。比如有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大丈夫(男人)没有什么欲望,那么就会静下心来,也不会去发动战争,这样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老子一生正是含而不露,不求名利,不为人先,这种朴素的美德是他镇身之宝。]
  • 第三十八章
    仙本: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致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原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义。失义则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以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评注:这一章老子还是在讲有为和无为之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一切事情的有和无都是辩证存在的。一个大丈夫,应该会根据形勢来适当取舍。有时无为会胜于有为。此时无声胜有声。能够识时务者为俊杰。过去有句古谚叫大智若愚,当一个人的智慧过于深厚之后,他就不再注意小事和形式礼节,就给人以如愚如痴的感觉,这种形象拿济公和尚来形容就再恰当不过了。]
  • 第三十九章
    仙本: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寿,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贱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原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谈“一”,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便来自于道。道是炁的别称,要以理解为宇宙能量场、力场等一些无形的物理量。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寿,神得一灵……这个“一”是指各种能量场、力场达到均千钧衡、平衡,即阴、阳合和平衡达一,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天得一晴是指宇宙阴阳能量场、力场、电场平衡后会晴稳,无自然灾害;地得一会安宁,不会产生地震火山;人得一会长寿;神得一会出灵感。谷物得一会丰产;生物得一会长得壮实……]
  • 第四十章
    仙本:夫在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原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评注:此章老子讲“道”,世间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即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现在已被用来说明制造事非。实际上“无中生有”一词原意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中,是指世间万物皆有的物体原本都生于无—即产生于能量场。整个宇宙就是由无生有,又由有化无的循环过程。星体是由能量场爆炸后而产生,形成恒星、行星、卫星。最终这些星体寿终正寝之时又都回归于自然,变成无形的能量场。这是符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原理的。2500年前的老子就知道这些道理,实在是难能可贵。非圣人仙者是无法达到的。]
  • 第四十一章
    仙本:大士闻道,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大怒。
    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希道若聚。
    泰德若辱,修德若谷;广德若欠,建德若偷。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德真若渝,道隐无名;唯善道成,唯功善德。
    君子善德,以利万民;圣人善德,以利百姓。
    百姓善德,以利万物;万民善德,以利众生。
    原本: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评注:老子说出了一种真实的现实:大士闻道,立即去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时有时无;下士闻道,不信而大笑之。这就说明人群中,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宇宙中深奥的事物的不同态度。老子还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真人隐相。并指出君子善德而利万民百姓。百姓善德以利众生万物。老子对自然界、人文社会的某些现象了解和分析得太透彻了。**另注:马王堆出土汉代文献中为:大器免成。 ]
  • 第四十二章
    仙本:道生玄一,一生玄二;二生玄三,三生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天地交泰,万物翀华。
    负阳抱阴,正气以秀;天地华育,万物优美。
    人之所恶,王公为称;民之所怀,万物为科。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
    原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评注:在此章中老子告诉人们三层道理:其一是世界上万物是怎样生成的?是由无生有,有生万物。这便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四象、八卦的道理;其二是宇宙天体阴阳交和而平衡时就会稳定运行。而生物体阴阳互抱交媾就会生出新的后代子孙。告诉人们独阴不长,孤阳不生的道理;其三是社会上王侯所称量的善恶之事,平民百姓所关心的祝由百科之事,都充满着辩证法则。比如物品损坏了可能带来益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有收益的贵重物品很可能又被损坏。所以人之所教之理,我必教之。所以,我应尽教父的职责。]
  • 第四十三章
    仙本:天下至极,败于至微;侵之无备,袭之无兆。
    天下至柔,驰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
    原本: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评注:老子在本章中讲述事物道理,甚至包括兵法之道。天下大极之事,有的则起于渐微。侵略往往是因为被害国无备。而进攻者往往事先是不露征兆的。天下懂至柔之道者,往往可以驰骋如坚,出入于无间无隙的境地。有时无所作为反而会是有益的,这是无言语的身教。不为之益,天下是较希有的。圣人往往懂得贵极尊微之道的。之所以能成就大业,往往得益于注重从微微小事做起。]
  • 第四十四章
    仙本: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故能永存。
    是以圣人,贵身疏名;贵体疏货,爱道藏德。
    原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评注:老子问:名声和身体孰亲?身体和货物孰多?如果你太喜欢身外之物,必然要过大花费,藏存的必多,损失浪费的也就多。如果知足者常乐,知道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你就必然能长久永存。之所以有圣人出现,就是因为圣人懂得看重自身而疏于名利,尊重身体而疏于物件,爱道藏德之故。一个人是否具有圣人思维,就看他对待上述诸项的态度如何。]
  • 第四十五章
    仙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大巧若拙,其用不笨。
    大辩若讷,其用不讳;大论若诘,其用不诈。
    躁胜寒冷,静胜炎热;晴精仲整,天下自统。
    原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评注:老子在此宣讲大智大慧之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者看上去好象还有缺欠,但你起用他则不会有弊端;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智慧满腹有如星体大冲时的满盈之态,起用他就会有无穷的收获。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园弧太大时就相当于是直的,用它就不会折弯。大巧若拙,其用不笨—太聪明的巧妙发明看上去好象有些拙劣,但用起来便不笨。大辩若纳,其用不讳—善辩之人初看好似语迟,起用他不会有避讳之处;大论若诘,其用不诈—大论有些拗口的人,起用他不会诈骗你。这便是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道理。躁热之物可以驱寒;静态不动可以防止急躁;如果有人精通仲伯整分之道,统一天下是自然的事。]
  • 第四十六章
    仙本: 天下有德,万民以勤;天下失德,万民以乱。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
    罪大可欲,祸大不足;灾大贪图,咎大欲得。
    原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人常足矣。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人们天下之理,做人之道。天下有德,万民百姓则兴家乐业。如果天下无德,万民百姓就会作乱。天下有道,走马后主人都能收拾粪便。无下无道,那么就会有兵戎造乱于荒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欲;最大的祸水莫过于不足。贪图不义之名之财必有灾祸,最大的自咎就是获得贪欲之时。老子把为人作事兴邦治国之道阐述得何等清楚明白。现今人,如果好好读读老子在2400多年前就写好的《道德经》,还会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吗?可见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 第四十七章
    仙本:不出门户,遍知天下;不窥窗牖,预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作贵宾,即可利民;不作尊主,施发天德。
    其贵不作,大贵越多;其尊不作,大尊越圣。
    原本: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给人们讲述圣人的奇能,做人做事的哲理。圣人者,不出门户可知天下事;不看窗牖知晓天象。满天远足可能其知甚少。不出而知,不见而名(不见面就知道对方的姓名),这就是圣人的能耐。如果君主不作贵宾,就可利民;不作尊主,就可积德。不做显贵的事情,品德就可更加高贵。不做显尊的事情,你的尊严就更加显赫。这便是做人做事的最大哲理和准则。]不出家门就能知道天道的运行规律。不开窗窥探就知道天道。(知道天道与出不出门没有关系)无论外出旅行多远与闻道修道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关系,可能看的越多,想的越少,受到的干扰越多,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圣人不用经历远行,就知道天道运行规律,不看就能感悟道。不亲力亲为,依道就能成功。
    为什么圣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靠“唯望唯忽”,靠感知,靠用心感受,不靠视、听、触、味、嗅五感。
  • 第四十八章
    仙本:为学日益,为道日徇;徇之又徇,以至无为。
    无为而为,天下禧事;有其禧事,以取天下。
    原本: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评注:每日学习要有增益(寻找自己体验人生,努力学习),一旦了解天赋和使命后(闻道,“静,是胃复命”),每日减少需要花费那些不必要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分配的事情,逐渐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爱好,结果最终按照老天让你依道而为(“至虚,极也”)。知道人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常容,容乃公”)。(学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找到天赋使命后,让生命全然释放)
    获取天下的侯王(圣人),一直依托先天的天赋去做事,不做使命外的事情。如果专注的后天事情并不是使命,那么就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取天下。]
  • 第四十九章
    仙本:圣人无心,百姓为心;圣人无意,百姓注目。
    善者善之,德者德之;善信信善,德信信德。
    圣人含德,天地发仁;百姓含德,社稷发义。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原本:
    聖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人们圣人与平民之间的区别在于:圣人无心(心胸宽阔),百姓有心(心胸有限);圣人无意(不执着某事),百姓注意一物一事。善者行善,德者重德。积德行善,各有所取。圣人含有德性,天地则会激发仁慈。百姓含德,社稷有义。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节而萌发。所以,这里所说的“德”,就是指一种品德和规律,“德”被人所含,会生仁长义。“德”被万物所含,就会引发生机。万物含德,这是一种新提法。]
    侯王用先天心灵力量(没有私心)与百姓接触(“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百姓心中所想亦是侯王心中所想。
    既善待善良的人,也善待不善良的人。这是圣人的德善。既信任有诚信的人,也相信没诚信的人,这是圣人的德信。
    天下对于圣人来说,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悠然自得,看破不说破,行不言之教,顺其自然的治理。百姓对于圣人而言,如圣人的身体,耳朵、嘴巴、眼睛等。圣人都会淡然处之。
  • 第五十章
    仙本:出生无死,生生之厚;有生无亡,华华之爱。
    圣人有德,万民无死;百姓有德,万物不亡。
    圣人喜天,万民乐地;百姓华道,万物普天。
    原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评注:此章老子在述说生、死之道;圣人与百姓有所不同。出生无死必然厚生。有生无亡华华之爱。圣人有德,万民有幸而少劳伤;百姓有德,万物不灭;圣人喜欢探天索宇,而百姓平民喜欢考地(考古和探矿)。百姓若得华道,万物必然普及。据闻,善于摄道养生者,在森林中行走时不会遇到凶虎丧命,行入军队之中,也不会遇上兵甲。为何会如此呢?原来是此无死地也。
    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到死亡,顺利健康长大变老,整个时段只占十分之三;有的出生即损落仅占十分之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繁衍,是因为还有不断奋斗求生的十分之三的人,这其中又分两种,努力能过得好, 活下去了。另一种努力奋斗越奋斗活得越糟,还不如不努力直接死了。为什么呢?社会需要不同的人,各司其职,良性可持续发展下去。]
  • 第五十一章
    仙本: 道生德蓄,物形成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尊道贵德,常而自然;行道尚德,自然而然。
    原本:
    道生之而德畜之,
    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即来就正克,没有原罪,生后就产生了不同状态。生到死是自然而然。)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人生观)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谓之玄德。
    [评注:在本章老子又向人们宣讲另外的道理:道生德蓄,物形成势—是说道在生成的过程中就积蓄着德品,然后形成有形的物体,这是必然的趋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是说由于德品由积蓄到产生,它会使道更加华丽美秒,惟象变化和变革。如果生而不有(没有),为而不恃(没有着落 ),长而不宰(做长官而不主持事务),这便是假德玄德。尊道贵德,常人便成自然。行道尚德(旅行道德风尚),这是自然要做的事。
    道生发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在道和德的力量下形成各种各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形和器),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起于道,终于器。
    道的力量不是后天教化的,也不需摆放祭器也自然而然得到的。因此,道生万物,德养育万物。或平安长大,或自然消亡,或中止休息,或中毒受损发展、或抚养成熟,或彻底覆灭。
    万物生来未曾拥有,只为体验而来,成长过程中不要主观强加干涉别人,主宰他人,各自拥有生命轨迹,不属他人。这就是玄德。]
  • 第五十一章
    仙本: 道生德蓄,物形成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尊道贵德,常而自然;行道尚德,自然而然。
    原本:
    道生之而德畜之,
    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即来就正克,没有原罪,生后就产生了不同状态。生到死是自然而然。)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人生观)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谓之玄德。
    [评注:在本章老子又向人们宣讲另外的道理:道生德蓄,物形成势—是说道在生成的过程中就积蓄着德品,然后形成有形的物体,这是必然的趋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是说由于德品由积蓄到产生,它会使道更加华丽美秒,惟象变化和变革。如果生而不有(没有),为而不恃(没有着落 ),长而不宰(做长官而不主持事务),这便是假德玄德。尊道贵德,常人便成自然。行道尚德(旅行道德风尚),这是自然要做的事。
    道生发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在道和德的力量下形成各种各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形和器),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起于道,终于器。
    道的力量不是后天教化的,也不需摆放祭器也自然而然得到的。因此,道生万物,德养育万物。或平安长大,或自然消亡,或中止休息,或中毒受损发展、或抚养成熟,或彻底覆灭。
    万物生来未曾拥有,只为体验而来,成长过程中不要主观强加干涉别人,主宰他人,各自拥有生命轨迹,不属他人。这就是玄德。]
  • 第五十二章
    仙本:先天为始,始而无始;后天为母,母而有母。
    既明其始,既悟其母;既得其母,即如其子。
    既用其子,复守其母;既卫其始,没有不殆。
    塞兑闭门,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补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开光复明,无遗身殃。
    通阴达阳,是为侑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
    通道明道,通德明德;此为奇智,神慧袭常。
    故弄玄妙,是为道神;善解妙玄,是为德祥。
    原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
    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央,是胃袭常。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后人,宇宙没有开始之时,也无终止之刻。先天为父,后天为母,父母有子,周而复始。赛兑闭门不善交流者应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可得补益。见小为明,守柔为刚;开光复明,不会给身体留下灾祸。通阴达阳,是为侑道(助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助德)。通晓明白大道大德,此为奇智神慧,非同寻常。即佛教中所说的般若妙智慧。如果故意玩弄玄妙,是为道神,如能详解玄妙,是为德详。即对玄妙之道能够善解其意要比理论背颂更为重要。]
  • 第五十三章
    仙本: 介然有智,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径。
    朝田荒芜,仓虚锅尽;厌饮恶食,是谓道乞。
    财货有余,唯威施畏;是谓道侉,非真道德。
    圣人明道,道用无穷;庶人明道,用道广大。
    百姓乐道,万物并优;万民乐道,万物精美。
    原本:
    使我?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齎财有余,是胃道桍。
    道桍,非道也。

    [评注;这一章老子告诉人们说: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行)径。如果田地荒芜了,食空锅尽,厌恶饮食,这叫乞道(即缺少道学知识)。如果财物货品富富有余,惟一威武之处就是向人施畏,这叫道侉(走向偏道)。这不是真正的道德。由于圣人明白道的机理,故屡用不穷。庶人(百姓平民)明白道理,用道就可广泛。万民百姓乐道,万物则会丰盛和精美。]
  • 第五十四章
    仙本: 善为道者,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祀而不辍。
    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国德丰。
    修天德普,修道德华;以身观家,以乡观国。
    以地观天,以道观德;以德注世,天下善哉。
    原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眞。
    修之家,其德乃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评注:老子在此说玄妙之理:善于懂得宇宙大道的人,他会建立起永不倾倒的建筑;要想抱住(抓住)某一物件会牢牢控制住它而永不脱手。祭礼先祖天地之事也不会中断不做。善于修身的人,必然增长德品,从小到自身,大到家庭 、乡村、乃至整个国家、星球和宇宙(天即宇宙),如果都注重修道积德,那么,华雅的德品就会充满宇宙。所谓的修道,就是按宇宙自然规律办事,顺乎自然,合乎规律,则万事万物就会顺畅昌盛。就会天下善哉。
    全人类于人世间都在做一个核心的功课:修德。每个人都在修自己的人生,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层次不同,修的德不同。修德有五成。
    具有高贵品德、成就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会被人们遗忘(沕身不怠),具有远大志向、抱负的人,众追随者不会放弃他,(这些人)后代子孙会祭祀不断,不忘记他们,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事业。
    这个道理付诸到自身,德行就是真诚的、真实的。对于家庭,他的德行是丰沛的,有余量的,能惠及家人。对于乡里,他的德行会长长久久。对于国家,他的德行丰盛惠及百姓。对于天下,他的德行广博惠及天下苍生。
    立足于个体观察个体状态。立足于家庭,观察家庭的状态,立足于乡里,观察乡里的状态,立足于天下时观察天下的状态。
    为什么我知道天下是这样的,我就是凭借德的力量知道的。]
  • 第五十五章:
    仙本: 抱道之宽,同于玄母;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蛰,恶龙不触;猛兽不据,攫鸟不抟。
    软骨柔筋,常而握固;至精真炁,永生禧祥。
    幼者善道,道之老也;老者善道,道者幼也。
    原本: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既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告诉人们一个大哲理:道宽德厚就如玄母赤子之关系一样,是互相依存的。有一个规律,就如毒虫是不蜇人的;恶龙是接触人的;猛兽是不会固定某处盘据不动的;攫鸟爪猎物吃时是不揉团的。这都是大自然规律所形成的。某些哲理是值得人们永记的。筋柔骨软但能常久固定。养精抚炁则能喜生吉祥。年幼时研究道的内含,会感觉道是很深奥老诚的。而老时再研究道,就会感觉到道是很容易理解和高深奥妙;体会到道的乐趣,也会使研究者更加年轻。
    富有先天德力厚重的人,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蛇虫鼠蚁不会啃咬他,飞禽走兽不会扑杀他。新生儿筋骨柔弱但手的握力很强,并不知道男女之合但可以朘怒,这是因为精气充盈到了极点,元炁满满。一天到晚哭喊嗓子却不哑,这是因为身心和顺之极。万物的和顺状态叫做常。也就是边界和谐。知道持守这种状态,叫做明。这种行为放诸四海对生命有益,认做吉祥。能控制并使用好情绪的人才叫强者。(德15章“守柔曰强”)生命发展规律当中,向外耗散太多的精力,易衰老。万物壮大之后随即老去,物极必衰。这是不合道,就会早早消亡。]
  • 第五十六章
    仙本: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若不言智,是谓玄同。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为天下贵。
    圣人不言,君子不语;以身而为,道者启也。
    原本: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解其纷;是胃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评注:老子在这章里又向人们讲述一个哲理:一般而言智慧之人不多言语,言多语频之人智慧有限。若真是能寡语少言而体现大智大慧,这就是同玄学相同,他懂得玄妙之理。比如闭关不出,可以挫去来犯者的方刚锐气;同样塞门不开,也可以缓解与别人的争讼。所以,能顺其自然,同光合尘,顺应民意,就会获得民众之拥戴。自古以来,圣人不多言,君子不多语,而是用身教代替言教,因身教胜于言教。这表明他们对宇宙大道开始明白,智慧之窗已经开启。
    对于一个事物,真正知道的人面对不同听者会调整表达方式(因材施教的技巧),真正表达观点时,会依据相应听者知识背景而修正矫正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说的通俗易懂(有教无类时的心境)。
    堵塞心中的郁闷,养老中心向外宣泄的心门。释放自身的光芒,找到边界,不要让别人感到伤害,拥有“欲坐其上,必言其下”的智慧,向下要有亲和力,没架子。把你和外界交换的途径阻塞,就不易有纷扰,回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德经11章),这就是大德之人。
    有这种能力的时候(这个状态时)亲疏利害贵贱都没有任何意义,不存在了。所以这就是天下尊重的圣人。]
  • 第五十七章
    仙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
    原本: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昬;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令兹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评注:老子在此又告诉人们一套哲理:以正确的国策治国,以奇计妙策用兵;以自然法则惠利地球, 以天文天象观测天宇。如果天下有很多清规戒律,忌讳事项太多,百姓平民自然就会变得贫穷。如果王者注重利益物质,国家就会滋生昏佣。如果人民多有技巧,那么就会创造出许多奇物异品。如果法令过多,也会滋生盗贼扫扰;官府多施压迫,国民就会产生反抗。这是千古教训。无为可升华贵,无事平安可生富;无奢自然民风正,不欲无求自然民风俭朴。
    侯王运用得一的正道规则治理国家(德经 第2章“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采用奇谋诡计掌兵,依靠先天的力量获得天下(百姓富足)。
    我是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天下有太多苛捐杂税时,百姓就会越发贫苦。百姓手中都有武器,国家就会越混乱,百姓懂得知识多了,各种奇物泛滥,层出不穷。政策刑法越来越多杂,犯罪的人反而更多了,(钻法律的空子)。
    所以圣人说:我用无为的力量治理国家,百姓会自我运化。我用先天的使命,静的力量,百姓会自我修正。我依托先天的力量做事,百姓富足。我依据先天的欲望做事,百姓自会回归朴素状态。]
  • 第五十八章
    仙本: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快快。
    福祸所倚,祸福所伏;熟智其极,无其正邪。
    善正为奇,复奇为邪;民迷其久,必有所暴。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亮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照民,不迷其心;道心大明,此为德辉。
    原本: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畸,善复为妖。
    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评注:这章又在指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文中说如果施政切实,则民众就会表现出淳淳朴实。如果施政明察不疏,则百姓就会果断决择。福和祸也总 是相辅相承的,有时看似是福的事,背后可能稳藏着祸端。反之,看似有祸殃的事可能最后还会带来福气。赛翁失马,安知无福?即是这个道理。如果善政都被看成是奇怪之事,那么重复维持这种状态就会导致邪偏;如果百姓迷愚过久,必然会导致暴乱。故应学会方而不割,廉而不伤,亮而不过分,光而不耀眼,做事应掌握适度。儒家讲中佣之道也是这个道理。圣人用上述之理来照亮民心,使之脱俗心明,明白大道。此乃是一种高德。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宽厚,老百姓就淳厚质朴;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严苛,控制民众思想,整个社会阶层会分裂。
    福祸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知道两者相伴反反复复最终的尽头到底是什么?谁都不知道正确答案。正的反面是奇,善的反面是怪异。(或者说过正是奇,过善是怪异)
    大家都很迷惑,这件事(自然规律)由来已久,一直如此运转的。所以,做人做事有棱角方正而不要伤害,包容而不会讽刺,性情直率却不放纵,有光彩而耀眼。(和其光,同其尘。)]
  • 第五十九章
    仙本:治人事天,是谓早服;从道积德,是谓无剋。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深根固蒂,可以长生;长生久真,道炁长存。
    原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评注:老子说治理人事和研究天道之人称之为先行者,是少数之人。而顺从道理和积德之人,称之为不会被伤克(害)的人。当其没有达到顶极极端的情况下,可以有国,有了祖国就是有了家(家园),可以长久生计。根深蒂固,长寿便久生,可以使道炁长久保持不消。这个道理即是有利于人类养生之道,同时又是治国兴邦之道。具有很深的玄妙哲理。
    治理天下管理百姓,没有比内心珍惜热爱更重要。也唯有像农夫一样看天(按24节气,过季收不到粮食)种地,内心珍视(内在),才能早早起床为了食物下地耕种(外在)。勤劳就是在不断积累向上的力量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克服世上任何困难,无论是个人或是一群人造成的。一旦拥有这种向上的力量,都不知道这股力量的极限在哪里。那么拥有力量的人或是组织就可以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力量就是德。国家有信仰,有本源,国运才可以长长久久的存在。就是说只有深入扎根于德的力量,根本不动摇(基础稳固),持续不断的发展,被看到矗立于天地间的道理。]
  • 第六十章
    仙本:道莅天下,其神不神;德莅天下,圣人同民。
    道德相和,天地尊民;天地相和,神鬼敬物。
    互为相和,道之交焉;互为相往,德之归焉。
    原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聖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评注:此章内容是告诉人们又一个道理:如果莅临天下,神就不会被人们感到神奇了;如果德莅临天下,圣人和平民就没什么不同了,因具有道德的人就是圣人。如果将道和德相融合贯通,这样的平民也会受到天地的敬重。天地道场相融而会生成万物,这些物品也会得神鬼的敬叹。宇宙的道(即运行规律和各种阴、阳能场、力场)的交换往来,必然会引导出德的出现。所以,生命体的德行来自宇宙之道。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法就是遵循的意思。
    治理国家就如同用鼎做饭一样,管理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制度,不要乱折腾百姓,朝令夕改。
    用道来管理天下,鬼都不怎么精神了。其实也不是鬼不神了,而是鬼的神态变了,消停了,它也不会伤害人了。不仅它不伤害人了,也不会伤害聖人,
    聖人与人彼此不互相伤害,大道在,聖人与人的玄德就可以交汇归根了。
    总之,侯王天下正,则圣人与百姓关系融洽。德的力量存在与否,只与道相关联。不取于圣人或人。道存世,德归。天下无道,德亡。]
  • 第六十一章
    仙本:天下交牝,以静胜牡;以静待动,以动制静。
    天地孕静,万物育动;动静相应,各得其所。
    天地旋转,日月辉煌;百姓做作,万物优美。
    原本: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
    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评注:这一章老子告诉人们自然规律和处事哲理;静可制动,静可待动。静动相宜,各得其所。比如公牛(牝)在发情寻偶时就是以静制服母牛(牡)而取胜。同样道理,天地日月有机配合旋转不止,光辉不断,昼夜分明。随着时间变化,百姓进行生息劳作,制作出的千样万般物件都是十分精美的,在政治上也是如此,根据各自国策执行的不同,大国能兼并小国,反之,小国也可打败大国。这一 切 后果如何都视执政人的策划如何。
    通常大的邦国居于江河的下游丰沛区域,其犹如天下母性;其如蕴含着天下很多江河下游势能的力量的良田,供养天下。(应效法自然,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弱小,且谦虚居下。)
    母性的力量永远胜于雄性,因为女性漂亮,情绪稳定且内心安静,欲望不多的特性。是其居于柔下的原因。(女性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比男性更具有稳定确实的特性。)大邦国下面有小邦国(呈倒金字塔形状),那一定会消灭小邦国,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小邦国下面有大邦国,则小邦国要依靠大邦国,寄生关系。地理上呈正金字塔形状,结构稳定。
    所以不论大邦和小邦怎样的位置,都是取得或是被取得。一个大邦国再大,都要蓄养、养育很多人。小邦国辅助、帮助大邦国做事。大邦国,小邦国都达到目的,所以大邦国承载小邦国,更当处下谦虚。]
  • 第六十二章
    仙本:夫大道者,天地之奥;故大德者,万道之宝。
    美言以市,尊行加仁;天地所敬,王侯所恭。
    是以圣人,以道治世;以德理民,此为德尚。
    原本:
    道者,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
    故为天下贵。
    [评注:此处所说大道是关于天地之奥妙的学问。而大德则是万道之宝。可见德是高于道的。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而德是在遵守这些规律法则后而积累起来的德品。故德为道精(精华之意)。人世间的美德良行和仁义,会受天地所敬佩,受到王候的恭敬。凡是圣人者,都是以道来治世,以德理民,万物万情都按规律办事,据情理讲话,德政必然昌盛,这就是高尚的德品。
    道者,他有着天地的胸怀,万物都被道以如水的状态力量注入。有善和不善。(万物都蕴含着道的力量)每个人都宝贝身上善的力量,但不善的力量每个人也都不愿、无法舍弃,那是天性的一部分。
    在市场交易时说的漂亮话,大型祭祀、典礼活动中夸奖、表彰别人的语言,都是不善的,有不真诚的成分,但还是有价值的,也不用放弃。现在设立天子,都是配置三卿(太师太傅太保),这些贵族都会将宝贵的玉璧佩戴在马头上,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要不犯罪,这种虚荣不善的行为每每都会这么做。
    以前人们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也不是真的内心要得到道的力量,只是人们到达这个阶层后就可以脱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免罪被人们认为是天下贵。]
  • 第六十三章
    仙本:天为吉事,报怨以德,地为善事,加情尽义。
    国难其易,为大知小;得成其败,总统明细。
    轻诺失信,重讼必生;圣人犹难,终成无难。
    原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聖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聖人犹难之,故冬于无难。
    [评注:天下最大的吉利之事是以德报怨;地球上的最大善事是尽情尽义。为人做事要有妙哲,难事起于易,大事始于细,成事源于明。如果一个人轻视诺言而常常失信,必然会遭遇重型诉讼和处罚。圣人的本事就是可以将特别难办的事办成功,使之由难变为易。这是由于圣人掌握天下之道,会运用人际之轨。这也是圣人的伟大之处。
    做先天的感知的使命之事,从事先天的趋势的事情,体味先天自然的气息味道(另一种翻译:感悟没有发生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经历的大事小事,得到的多与少,人生遇到的事很难如意,面对问题,要用德(搭建向上的力量)去引领自己,将怨气转化为动力,去应对。(德经22章“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做难事大事必须要从容易和小做起,天下的事难的就是从容易和小做起。
    所以聖人不是一开始就做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其大事。
    另外一种人很轻易许诺的人缺乏诚信,想当然或想的简单最后很难做成事。所以聖人或真正做事的人总是悲观,考虑了许多不可能,但又用坚信的力量把事情做的很细致,最终遇到的事件会越来越简单。
    总结:1如做大事,觉醒知道自己的使命后,能量会爆发,要关注细节。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认真做事,世上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放之四海皆准)。]
  • 第六十四章
    仙本:其安易持,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法之未作,理之未成。
    合抱之本,生于毫毛;九层之台,起于细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海之航,终于手上。
    妄为得败,强持者失;无为无败,无持无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道,自然而德。
    原本: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聖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评注:老子告诉如下哲理:社会和自然界平衡稳定时容易维持,并且对未来可能的征兆也容易谋测出来。性脆之物易碎,物体微粒太小易漂散。对这些不易调理的事物是为之示果,治之还乱,法之无所作为,理之又无成果,比较棘手。但是对微小事物又不可不重视。因为:合抱大树是从毫微长大的;九层高楼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航海,终于人手。妄为者必败,强欺人者必失;无为者不败,无持者无失。如果做事能坚持始终如一而谨慎,败无败事,再辅助的各方道理,必然会获得成功园满。
    当事情安定的时,易于把握它。事情在没有先兆的时候,(凭自我感知)最容易谋略。当事情脆弱的时候容易判断,微毫的时候最容易被打散。(“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在问题没有出来之前就做好应对准备,帝王要在老百姓没有乱之前做预防和谋定。
    参天大树,生于小苗。九层高台,起与地基。达到万米高空,从地面到天上,从脚开始。靠后天的自己的知识判断做事,很难成功。若一味执着最终也将失去。所以聖人用先天的力量做事,中间也可能会失败,但最终不会失败。不执着某事某物所以也不会失去。老百姓平常人做事特别关注事情本身成与败,不考虑方向和每个过程的细节,反而容易失败。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考虑结果时,不忘初心,关注细节,才能不会失败。
    所以聖人做老百姓不愿意做的事情,(“孤寡不谷,众人之所恶”)不重视贵重财物,学老百姓不愿意学的东西,就不会犯老百姓的错误;能辅助世间万物自然而然(“道也,天下之注也”),不敢强加干涉妄为。要相信道的力量,影响别人是在无形之中。(“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
    总结:做成事情要“慎终若始”(不忘初心)。考虑1方向对否。2要关注细节。]
  • 第六十五章
    仙本:以道明民,以慧理人;常智楷式,是谓玄德。
    以德照天,以道普地;常觅模忒,是谓玄衡。
    圣人有道,以民为天;以物为地,是谓玄道。
    君子有德,以慈恩人;以悲惠物,是谓玄名。
    原本: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评注:这章是教民治国之理:以道教育子民,以慧治理人民,这是智慧的治国者的规范模式,是称为玄德方式。若以德品回照天宇,用大道普及大地,这是人们常觅寻的方式,称之为玄衡之法。圣人是懂大道的,所以他视民众为天,视物为地,称此为玄道之式。玄道乃是玄妙的道理。有德品的君子,都是以慈心善意待人的。对他人赏以恩惠,对动物生命怀有同情心,悲哀情。这样的人一定会留下玄妙的美名—玄名。圣人君子之行是人们应追求的行为标准。
    遵从道的力量去做事的圣人侯王不能让大众子民知道邦国所有事情的真相,让大众保持朴素的状态。子民之所以难以管理,是知道了本不应该其知道的事情,因为跟风现象,失去了自我的判断。
    侯王圣人令子民知道了不该知道的方式管理国家或是邦国的秘密,邦国必定混乱,那么其就是邦国的贼。用百姓不知道的方式管理邦国,只令百姓知道侯王圣人想让百姓知道的事情,达到民风淳朴,这是管理邦国的根基也是德的力量。
    知道这两种治理邦国的原则,是对一个侯王的考核的标准,遵守这个标准就可以称为玄德,玄德之君思想深邃,考虑长远,往往可以思虑到事物的反面,只有这样治理邦国才能国泰民安、顺应大道。]
  • 第六十六章
    仙本:大海汪洋,以其善下;下而愈下,极下不下。
    泰山巍峨,不辞微埃;微埃积尘,基于大地。
    圣人欲上,以其言下;君子欲贵,不鄙凡民。
    处人不重,用人不害;以其不争,莫能与争。
    是以圣人,位尊泰山;身鄙汪洋,是谓道精。
    原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猒也。
    非以其无静与,故天下莫能与之静。
    [评注:老子通过谈山说水,喻意为人。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其地势是最低的,海底深渊已是低得不能再低了。泰山之巓巍峨高大,是因为它能屡积微尘细埃,从大地拔地而起。这是一种渐进和突进的过程的结合,做为圣人,他懂欲上应言下,君子欲贵而不鄙视平民。这样圣人君子虽处于上方,而民众却感觉不到繁重压力,圣人君子虽处于前方,但却不会危害百姓,正因为圣人君子具有不争的品格,所以,也就无人与之相争。圣人正是位于泰山般的高度,俯视身下汪洋大海,这叫道精(精通道理)。
    山谷中的小溪涓滴聚于江海,江海处于低下的承接位置(大邦的姿态,高下相倾),所以成为百浴王。如此圣人帝王想要得到百姓的推崇,就必须要在言行低调含蓄,谦虚。(能用与百姓能听懂的语言与百姓交流,能说百姓关心的事);圣人帝王想要带领百姓,就必须要留意群体最后面的人(不放弃最后面、最低层的百姓)。所以站在组织前面时带领百姓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使百姓不会承受灾祸和伤害。处于组织高层时给下属可承受的压力(任务压力和信息压力)。百姓才乐于愿意推举拥护他成为这个时代所有人的领袖。
    难道不就是因为帝王圣人并不与大家相争,而是考虑上善治水的角度。天下之人跟他争不过,因许多百姓并不去考虑(做什么才能)给邦国或组织带来好处。]
处理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