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全SRH 的打卡记录

    30号 . 浩全SRH

    打卡统计:28次 / 29天
    总打卡率:96.55%

  • 要想天下平,诸子为我用。要形成一家,须先博采众长,特别是源头性经典,一生一本书,贯彻身心灵,终成其大。
  • 要想天下平,诸子为我用。要形成一家,须先博采众长,特别是源头性经典,一生一本书,贯彻身心灵,终成其大。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译文:

    不标榜贤名,可以避免人民争夺名利;

    不重视难得的财货,可以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现诱发欲念的东西,就不会使人民的内心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要净化人民执着空乏的心,便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

    柔弱人民有为的意志,就没有刚愎自恃的行为;

    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使人民常保持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

    让那些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肆意妄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呢?

    我的理解:

    本章内容是写给上位者的领导者法则,一言一句的口味都是对领导说的,无为而治乃是领导者法则的首要之道。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适用于我们普通生活的东西,那就是不去想那些令人心生贪欲的声色货利,那么心里就会淡定从容,不会被外物所诱惑。

    这是很实用的一个生存法则,特别是如今各种骗子当道的社会,诈骗案每天都有发生。

    听过很多老年人中年人甚至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新闻,其中大部分都是心生贪念而导致的。

    最常见的一种,我都曾经收到过这种短信,就是来信告诉你他是清朝皇室后人,或者是蒋介石后人,又或者是某某明星,现在需要飞到哪里领取遗产,就缺一张机票,如果你愿意帮他买张机票,他会分你多少遗产。

    这种狗血的剧情网络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反正我是不会写的,但是就是有人上当。

    帅健翔老师的《财务自由第一课》里就有提到过蒋介石后人这个例子,说骗子被公安逮捕时前前后后一共骗到了1000多 人。

    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如果那一千人,心中没有被分到遗产的贪念所蒙蔽,怎么可能看不清这种荒谬的骗局,他们之所以被骗,就是被脑海里虚构的金钱利益冲昏了头脑。

    所以老子告诫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要断除人民一切有可能追求名,利,欲的希望,其次才是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以及不择手段的竞争之心。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知足常乐少贪欲,生活必定会少了许多烦恼,多了许多美好吧。
  •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五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解: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澳的母性。是天地良心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已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正善治,事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水是非常善良的,对万物有益而不争夺,它滋润万物,但不争夺他们的利益。这样的善良行为符合道的原则。
    其次,水选择流向众人所讨厌的低处,即谦逊而谨慎,符合道的规律。
    同时,水追求高善。它居于最佳位置,心境沉静而深远,为人善且宽容,言行真实可靠,治理事务公正,能够胜任工作,且在合适的时间行动
    总而言之,水的特质在于它不争斗,因此没有人能够责备它。这是因为水具备了上述的品质与行为,符合至善的标准
  •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精神种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已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一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车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解: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品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些,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昩,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它看不见,元色无形,叫做夷,听它不到,寂静无声的,叫做希,摸它不到,无质无实的,叫做微,这三者,无法刨根问底细致分辨,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它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它无开端,无尽头,延绵不绝,无法明确地表述,就只好又归结为超物质的存在。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休的形象,这叫做若有如无的惚恍。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末尾。遵循早已存在的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最早的本始,这就叫做大道的规律
  •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奖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逍不新成。

    注解: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酒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末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天乃天,天乃道,没身不殆。

    注解:
    心灵虚空到极点,静谧到极点。世间万物一齐蓬勃生长,我从发展变化中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归其本源。回归本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回归本来状态叫做永恒规律,了解这种永恒规律就叫做明智。不了解这种永恒规律而胡乱妄为,就会带来灾难。认识了永恒规律才会大度包容,大度包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君临天下,君临天下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算得道。得了道才能长生久视,终身免于危难
  • 道德经第十七章
    信而贵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解: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些的,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些的,人民畏惧他,又次一些的,人民回过头来侮辱他。一个人若是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古时候,统治者与人民愉快相处,不随便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已这样的。
  •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 道德经第二十章
    仙本:
    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原本: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谓,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秉兮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而我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评注:老子此章描写他内心与众不同的感受之处。众人皆醒我独昏,众人皆清我独沉。自已处于昏昏昭昭之境,似乎回到孩婴时代,似乎又归复顽童无智时代,有如在吃奶于母怀中。这段描述好似在说他在修道过程中进入了一种与常态不同的境地。]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沌不清楚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仙本: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幽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原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评注:这章的语句文字是描述老子在修道过程中,进入幽冥状态后(即佛教中所说的“入三昧定”,或称禅定态,现代名词称此入第三信号系统态或冥想态),可以看到象、看到物、看到分子和原子结构,其小无内,看到宇宙宏象,其大无外,有时也可以看到各种光,看到灵体……总之,在打开这种第三信号处理系统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宇宙全息信息,甚至可以看象听声看字,这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这时大脑中是一片空白不必思维,所见一切都是自然出现的。这种状态下可以看到古代时期的各种隐形能量场,也可看到未来的无限元的时空点的景象。这就是全息信息超光速跨时空的真相。这是真理,自古2000多年前的佛祖释迦牟尼谈到这种状态---称入三昧定而获般若妙智慧。同时期的道学创始人—老子又谈到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的事实。这也是至今常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种现象。
  •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仙本: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评注:此章道明一个道理,即曲可求全,弯可达直。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道理。为了达到长远伟大报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可以卧薪偿胆。最后时机成熟而一举获得成功。锐易挫,柔克刚,圣明之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能园满大业。]
  •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仙本: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评注:此章道明一个道理,即曲可求全,弯可达直。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道理。为了达到长远伟大报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可以卧薪偿胆。最后时机成熟而一举获得成功。锐易挫,柔克刚,圣明之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能园满大业。]
  •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仙本:
    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原本: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评注:风雨漂摇只是一种暂短的自现现象,不会持之恒久,不同道者不能为谋,即志向思想不合拍者不能在一起共事。否则不会长久。只有志同道合之人才可同行同事。因为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圣人明白此理可得天下;百姓明白此理不会缺少物资财富。
  • 第二十四章
    仙本: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原本: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邮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评注:跷脚观看者会站不稳,跨越障碍者不会行走太远距离,自见者不如旁观者清,自我认为正确者不能除去偏彰;自以为是者不会取得成功。只有热爱生活,乐观的人,并懂得遵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和通情达理的人才会顺其自然,取得事业成功。]
  •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仙本: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评注:本章老子是在述说宇宙的诞生之理,道为其源,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直到产生生命,产生人类,先天之父,后天之母,并且循环不已。这其中万事万象,所有时空中的事物都遵守一条真理:人受地球的约束,地球受天宇的约束,天宇受磁场、力场(万有引力场)等的约束(谓之道),道受到大自然规律的约束。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对天人合一和其中的相互约束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今译: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即使是圣人,整天赶路也离不开途中所用的各种装备?虽然享有优裕的生活,居处悠闲,但是却并不会沉溺其中。为什么万乘之国的国君,还以轻率的态度治理天下呢?轻率,也就是失去了根基;浮躁,也就丧失了主宰
处理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