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知识与实践需要相结合。在学习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学习,两者合而为一,方能有所成就。以读书而论,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莫过于立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根本坚固,才能茁壮成长。
读书时,尤其是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调整好自身的频率,让频率渐渐的放大,去无限接近作者的频率。只有我们自身的频率与作者的频率步调一致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经典中的真实之理。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这是一种何等磅礴大气的境界。然而在小小的麻雀眼中,却成了一件愚蠢可笑的事情。在麻雀的认知里,枝头间飞来飞去,溪水边打闹嬉戏,就已经足够惬意了,何必直冲九霄,遨游万里呢?所以,鲲鹏能欣赏到的风景,是麻雀永远也无法想象到的。然而,如果更进一步,站在大道的维度去观察鲲鹏与麻雀,则无论是前者的高远,还是后者的渺小,都与那无始无终、卓然天成的无极大道相去甚远。鲲鹏也好,麻雀也罢,终是有形有象,有生有死,受制于自然规律的生物。它们又如何能感知到玄虚杳冥、灵幻莫测的天外之天呢?!
因此,阅读同一部经典,站在不同的维度,所能收获的智慧也是天壤之别的。同是一派天然的景象,麻雀只能读懂枝头溪水,鲲鹏却能读懂青天白云,而道家的一代宗师庄子呢?自然又是一番决然不同的美妙境界。
《道德经》有言:“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每一次自身境界的提升,都会带来更加广阔的视野,在日积月累中不断进步,就逐渐拥有了更大的格局与认知,由身而家,由家而乡,由乡而国,由国而天下,我们自身的频率就逐渐的与圣贤的频率协调一致了。
这是读书的心法。
书中之理,是凝炼而抽象的。世间之事,是纷繁而复杂的,以简明之理,应对庞杂之事,就是将此“知”落实于此“行”。理生于一,事散为万,以一理而统御万事,似易而实难。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检验和调整心中之理。理在事上磨,事在理上悟,渐渐的事合于理,理明于事。
理事合一,此之谓“有成”。
作者:刘正阳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