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全SRH 的打卡记录

    30号 . 浩全SRH

    打卡统计:29次 / 32天
    总打卡率:90.63%

  •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仙本: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评注:此章道明一个道理,即曲可求全,弯可达直。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道理。为了达到长远伟大报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可以卧薪偿胆。最后时机成熟而一举获得成功。锐易挫,柔克刚,圣明之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能园满大业。]
  •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仙本:
    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原本: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评注:风雨漂摇只是一种暂短的自现现象,不会持之恒久,不同道者不能为谋,即志向思想不合拍者不能在一起共事。否则不会长久。只有志同道合之人才可同行同事。因为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圣人明白此理可得天下;百姓明白此理不会缺少物资财富。
  • 第二十四章
    仙本: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原本: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邮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评注:跷脚观看者会站不稳,跨越障碍者不会行走太远距离,自见者不如旁观者清,自我认为正确者不能除去偏彰;自以为是者不会取得成功。只有热爱生活,乐观的人,并懂得遵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和通情达理的人才会顺其自然,取得事业成功。]
  •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仙本: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评注:本章老子是在述说宇宙的诞生之理,道为其源,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直到产生生命,产生人类,先天之父,后天之母,并且循环不已。这其中万事万象,所有时空中的事物都遵守一条真理:人受地球的约束,地球受天宇的约束,天宇受磁场、力场(万有引力场)等的约束(谓之道),道受到大自然规律的约束。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对天人合一和其中的相互约束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今译: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即使是圣人,整天赶路也离不开途中所用的各种装备?虽然享有优裕的生活,居处悠闲,但是却并不会沉溺其中。为什么万乘之国的国君,还以轻率的态度治理天下呢?轻率,也就是失去了根基;浮躁,也就丧失了主宰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处理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