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复(3)
-
经过L1
经过 L1
论中买卖点级别的对应关系解析:一买与次级别的关系探讨
一、核心观点摘要
在缠论体系中,本级别的第一类买点 (一买) 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而非第二类买点。这一关系具有严格的数学逻辑和递归定义支撑。具体来说:
缠中说禅买点定律明确指出: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意味着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而非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从定义上看,第一类买点是背驰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即为该级别一买。
从实战角度,任何级别的买卖点最终都可以归到次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即本级别的一、二、三类买点在次级别上都表现为第一类买点。
从递归关系看,级别的对应是通过区间套和背驰段的逐级收缩来实现的,而非简单的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的线性关系。
本文将从理论定义、数学逻辑、实战案例等多角度深入剖析这一关系,纠正常见误解,并阐述如何正确应用级别嵌套关系进行交易决策。
二、缠论买卖点的基本定义与级别概念
2.1 三类买卖点的精确定义
在缠论中,买卖点被严格定义为三类,它们是市场交易的核心依据:
第一类买点 (一买):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一买本质上是趋势背驰点,代表原有下跌趋势的终结和新趋势的开始。
第二类买点 (二买):在第一类买点出现后,次级别上涨结束后再次下跌的那个次级别走势的结束点。二买是对一买有效性的确认,也是加仓的最佳时机。
第三类买点 (三买):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抽,其低点不跌破中枢上边缘的中枢破坏点。三买代表趋势的加速。
缠中说禅强调:"市场交易,归根结底是基于买卖点的操作,买点买、卖点卖。" 这三类买卖点构成了缠论交易体系的基础。
2.2 缠论中的级别概念
级别是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理解级别是应用缠论的关键:
级别的定义:级别是指不同时间周期下的走势结构,如 1 分钟、5 分钟、30 分钟、日线、周线等。每个级别都有其独立的走势结构和买卖点。
级别嵌套关系:缠论中的级别遵循递归定义,即大级别走势由次级别走势构成。例如,日线级别走势由多个 30 分钟级别走势构成。
级别与显微镜的比喻:缠论将级别比作显微镜的不同倍数,大级别 (如周线) 决定方向,小级别 (如 30 分钟) 提供精确买卖点。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级别在分析中的作用。
走势必完美:这一原则确保了任何级别走势都能被唯一分解,为多级别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一买与次级别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一买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在缠论中,第一类买点的定义是严格的: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理解一买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背驰是一买的核心:一买的形成必然伴随着背驰,即价格创新低但动能指标 (MACD 等) 未创新低。这种背驰现象表明空头力量已衰竭。
中枢的作用:一买必须出现在下跌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之后,是对该中枢的背驰离开段。
次级别结构:一买本身是次级别走势类型的背驰点,即该级别一买是次级别走势完成的标志。
3.2 一买与次级别关系的正确理解
根据缠论的递归定义和级别嵌套原理,本级别的一买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而非第二类买点。这一关系有以下几个关键支撑:
缠中说禅买点定律明确指出:"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说明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而非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任何级别的买卖点最终都可以归到次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这意味着无论本级别是一买、二买还是三买,在次级别上都表现为第一类买点。
从定义上看,一买是某级别下跌趋势中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这表明一买本身就是次级别走势完成的标志,即次级别一买。
缠中说禅买卖点定律一指出:"任何级别的第二类买卖点都由次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进一步说明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而非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3.3 递归视角下的级别关系
从递归角度看,缠论中的级别遵循严格的数学递归关系:
递归定义:大级别走势由次级别走势构成,每个级别都有其独立的走势类型和买卖点。
区间套原理:大级别的背驰点 (一买) 可以通过次级别背驰段的逐级收缩范围而确定。这类似于数学中的区间套定理,确保了买卖点的精确性。
多级别联立分析:一买、二买需在本级别确认,而三买可结合次级别操作。这种多级别分析方法是缠论实战的核心。
四、"本级别的一买是次级别的二买" 这一观点的解析
4.1 常见误解的来源
认为 "本级别的一买是次级别的二买" 可能源于以下几点误解:
对缠论原文的断章取义:缠中说禅在讨论第二类买点时提到:"第二类买点就是第一类买点的次级别回抽结束后再次探底或回试的那个次级别走势的结束点"。这句话可能被误解为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级别对应关系的混淆:未能正确理解不同级别买卖点之间的递归关系,简单地将时间周期级别与走势类型级别等同起来。
实战操作中的观察偏差:在实际图表分析中,有时会看到本级别一买在次级别上表现为类似二买的结构,从而产生了这种对应关系的错觉。
4.2 对该观点的反驳与澄清
针对 "本级别的一买是次级别的二买" 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和澄清:
缠中说禅买点定律明确指出: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表明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而非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从定义上看,一买是某级别下跌趋势中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这意味着一买本身就是次级别走势的背驰点 (一买)。
缠中说禅买卖点定律一明确说明:"任何级别的第二类买卖点都由次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进一步确认了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的关系。
实战案例分析表明,一买在次级别上通常表现为明显的背驰结构,符合一买的定义,而非二买结构。
4.3 正确的级别对应关系
根据缠论的理论体系,正确的级别对应关系应该是:
本级别的一买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这是由缠论的递归定义和背驰理论所决定的。
本级别的二买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这是根据缠中说禅买点定律得出的结论。
本级别的三买同样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这表明无论本级别是哪种类型的买点,在次级别上都表现为一买。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本级别一买 = 次级别一买
本级别二买 = 次级别一买
本级别三买 = 次级别一买
五、缠论中的级别嵌套与区间套原理
5.1 级别嵌套的数学原理
缠论中的级别嵌套遵循严格的数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递归函数定义:缠论中的级别类似于数学中的递归函数,大级别由次级别构成,每个级别都有其独立的定义和规则。
唯一分解定理:缠论的 "走势必完美" 原则确保了任何级别走势都能被唯一分解,为级别嵌套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级别联立分析:通过不同级别走势的联立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市场走势,提高买卖点判断的准确性。
5.2 区间套原理在买卖点定位中的应用
区间套原理是缠论中精确确定买卖点的核心方法:
区间套的定义:大级别的背驰点可以通过次级别背驰段的逐级收缩范围而确定。这类似于数学中的区间套定理。
区间套的操作步骤:
首先在大级别 (如日线) 上发现背驰段
然后在次级别 (如 30 分钟) 上寻找背驰段
最后在次次级别的 (如 5 分钟) 上精确定位买卖点
一买的区间套定位:一买的精确定位需要通过多级别背驰的区间套来实现。例如,日线一买需要在 30 分钟和 5 分钟级别上找到相应的背驰点。
5.3 小转大现象的级别解释
小转大是缠论中一种特殊的走势转换现象,即小级别背驰引发大级别转折。这种现象可以从级别嵌套的角度进行解释:
小转大的定义:小转大是指次次级别的背驰引发本级别转折的情况。例如,5 分钟级别的背驰引发日线级别的转折。
小转大与一买的关系:在小转大的情况下,本级别一买可能由次次级别的一买构成。这表明一买的级别对应关系可能更为复杂。
小转大的识别方法:小转大通常表现为次级别走势未出现明显背驰,但次次级别的背驰引发了转折。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多级别分析来确认。
六、实战案例分析:级别对应关系的实际应用
6.1 一买与次级别关系的案例解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一买与次级别关系,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案例:中国软件 (600536) 日线级别一买与次级别关系分析
在 2016 年 1 月底至 3 月上旬期间,中国软件日线图上形成了一个标准的下跌趋势,包括两个明显的下跌中枢。在第二个中枢之后,股价继续下跌但 MACD 指标未创新低,形成了底背驰,这就是日线级别一买。
从 30 分钟级别看,这个日线一买对应的是一个典型的 "下跌 + 盘整 + 下跌" 结构,其中第二个下跌段出现了背驰,形成了 30 分钟级别一买。这表明日线级别一买对应 30 分钟级别一买,而非二买。
进一步在 5 分钟级别上观察,30 分钟一买对应的是一个更精细的背驰结构,形成了 5 分钟级别一买。这体现了区间套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6.2 二买与次级别关系的案例解析
根据缠中说禅买点定律,二买与次级别关系更为明确:
案例:双成药业 (002693) 日线级别二买与次级别关系分析
双成药业在 2016 年 5 月下旬到 6 月下旬期间,日线图上形成了一个中枢,并出现背驰,形成了日线级别一买。随后股价反弹,在 2016 年 8 月 25 日出现回踩企稳并回升,形成了日线级别二买。
从 30 分钟级别看,这个日线二买对应的是一个 30 分钟级别一买,符合 "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 的定律。这进一步验证了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的关系。
6.3 三买与次级别关系的案例解析
三买作为缠论中最强的买点之一,其与次级别关系同样遵循缠论的基本定律:
案例:全聚德 (002186) 日线级别三买与次级别关系分析
全聚德在 2016 年 1 月中旬至 2 月底期间形成了日线级别一买,随后在 3 月底至 4 月初形成了日线级别二买。股价上涨后出现调整,但调整的低点未跌破前期中枢的上沿,形成了日线级别三买。
从 30 分钟级别看,这个日线三买对应的是一个 30 分钟级别一买,再次验证了 "任何级别的买卖点最终都可以归到次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 的定律。
七、级别对应关系的实际应用策略
7.1 多级别联立分析方法
多级别联立分析是缠论实战中的核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主操作级别:根据个人操作风格和资金量,确定主操作级别,如日线或 30 分钟级别。
多级别观察:在主操作级别上寻找买卖点的同时,观察次级别和次次级别的走势结构。
级别共振确认:当多个级别同时出现买卖点时,称为级别共振,这种情况下买卖点的可靠性更高。
区间套精确定位:通过区间套原理,从大级别到小级别逐步精确定位买卖点。
7.2 一买的次级别操作策略
基于一买与次级别关系的正确理解,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操作策略:
一买的次级别确认:在本级别发现一买信号后,需要在次级别上确认是否形成一买结构。
分批建仓策略:根据次级别结构,可以采用分批建仓的策略,如 30% 仓位在本级别一买,50% 仓位在次级别一买,20% 仓位在次次级一买。
止损设置:一买的止损点通常设置在次级别一买的下方,以控制风险。
小转大的应对策略:在小转大的情况下,一买的定位可能需要更精细的级别分析,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仓位。
7.3 二买和三买的次级别操作策略
基于二买和三买与次级别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操作策略:
二买的次级别确认:二买需要在次级别上确认是否形成一买结构,以提高可靠性。
三买的次级别精确定位:三买的精确定位需要观察次级别回踩是否不跌破中枢上沿,同时次级别是否形成一买结构。
二买和三买的仓位分配:根据风险偏好,可以将二买作为主战场 (50% 仓位),三买作为加速器 (20% 仓位)。
二买和三买的强度判断:根据次级别结构的强弱,可以判断二买和三买的强度,从而调整仓位和预期收益。
八、常见误区与操作建议
8.1 关于级别对应关系的常见误区
在理解缠论中买卖点级别的对应关系时,常见的误区包括:
将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这是最常见的误区,认为本级别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实际上,根据缠论的理论,本级别一买对应次级别一买。
忽略小转大现象:小转大是缠论中一种特殊的走势转换现象,即次次级别的背驰引发本级别转折。这种情况下,一买的级别对应关系可能更为复杂。
简单地将时间周期级别等同于缠论中的级别:缠论中的级别是基于走势结构的,而非简单的时间周期划分。
认为级别越大越好:有些投资者认为级别越大越可靠,忽视了小级别在精确定位中的作用。实际上,不同级别各有其应用场景,需要结合使用。
8.2 基于正确级别对应关系的操作建议
基于对买卖点级别对应关系的正确理解,提出以下操作建议:
多级别联立分析:在判断买卖点时,应同时观察多个级别,特别是大级别确定方向,小级别精确定位。
区间套精确定位:通过区间套原理,从大级别到小级别逐步精确定位买卖点,提高操作的精确性。
分批建仓策略:根据不同级别买卖点的确认程度,采用分批建仓的策略,如 30% 仓位在本级别一买,50% 仓位在次级别一买,20% 仓位在次次级一买。
止损设置:根据次级别结构设置合理的止损点,控制单笔交易风险。
级别共振操作:当多个级别同时出现买卖点时,称为级别共振,这种情况下买卖点的可靠性更高,可以适当增加仓位。
8.3 缠论买卖点的实战应用建议
针对缠论买卖点的实战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买的应用建议:一买是反转信号,但风险相对较高,适合有经验的投资者。建议在大级别 (如日线) 出现一买时,结合次级别 (如 30 分钟) 的一买进行操作。
二买的应用建议:二买是确认信号,风险相对较低,是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买点。二买可以在任何位置出现,但在中枢上方出现的二买强度更高。
三买的应用建议:三买是加速信号,通常出现在主升浪初期。三买需要确认股价突破中枢后回踩不跌破中枢上沿,同时次级别形成一买结构。
级别与资金管理:小资金可专注三买 (效率高),大资金需布局一买 (成本优势)。
实战中的灵活应用:缠论的级别对应关系是理论上的理想情况,实战中需要结合市场实际走势灵活应用,避免教条主义。
九、结论与展望
9.1 核心结论
通过对缠论中买卖点级别的深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本级别的一买对应次级别走势的第一类买点,而非第二类买点。这是由缠论的理论体系和递归定义所决定的。
缠中说禅买点定律明确指出: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这表明次级别一买对应本级别二买,而非一买对应次级别二买。
任何级别的买卖点最终都可以归到次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这意味着无论本级别是一买、二买还是三买,在次级别上都表现为第一类买点。
级别嵌套和区间套原理是缠论中精确定位买卖点的核心方法,通过多级别背驰的区间套可以提高买卖点判断的准确性。
小转大现象是缠论中的特殊情况,即次次级别的背驰引发本级别转折。这种情况下,一买的级别对应关系可能更为复杂。
9.2 缠论级别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缠论中关于级别和买卖点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缠论的级别理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市场分析框架,将市场走势视为由不同级别构成的复杂系统,为市场分析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
实践意义:通过级别嵌套和区间套原理,投资者可以更精确地定位买卖点,提高交易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哲学意义:缠论的级别理论体现了一种整体观和系统观,将市场视为一个由不同级别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有助于投资者形成更全面的市场认知。
9.3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对缠论中买卖点级别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
级别对应关系的量化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量化方法,进一步研究买卖点级别的对应关系,为交易决策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级别与市场情绪的关系研究:研究不同级别买卖点与市场情绪的关系,探索市场情绪在不同级别上的表现和影响。
级别与资金流向的关系研究:研究不同级别买卖点与资金流向的关系,分析大资金在不同级别上的操作策略。
级别与基本面的结合研究:探索缠论级别理论与基本面分析的结合方法,构建更全面的投资分析框架。
总之,缠论中关于买卖点级别的理论是缠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对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级别分析和区间套原理,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中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买卖点,实现稳定的投资回报。 -
经过L1
一字堂国学交流微信群
承诺遵守群规且不恶意投诉举报的群友,可扫码加群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