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苏东坡有个小趣事。
有一天,苏东坡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也就是所有的外界,或者说很多种外界的评价,或者外界的因素对你产生的影响,这个叫做“风”,在佛教里面叫“境界风”。倘若你觉得自己挺牛逼了啊,我的心情很稳定了,我心情很平静的,但是别人一旦骂你一句,你马上暴跳如雷,这就是被外界的风所影响。那么苏东坡写这首诗,大意就是我很牛逼了啊,这八种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啊,这些外界的境界风对我的影响微乎其微。我说这没有了,这影响不了我,我端坐子进来,我八风吹不动,对吧?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照样坐得端端儿的,我坐得稳稳的,我照样在入定啊,怎么样,就是类似于这种感觉。那么他写完这首诗呢,觉得很牛逼了,已经非常可以了,就把这首诗呢,让他的书童拿上,送到金山寺。这个镇江的金山寺啊,他的老朋友佛印和尚就在那儿。让佛印和尚来瞻仰一下我的境界吧。佛印和尚呢,就在后面批了两个字,放屁,然后就让书童拿回去还给苏东坡。那么苏东坡呢?接到这个评语之后就非常生气,就要找佛印去理论,去了之后佛印不在,只有佛印的这个小沙弥在那等着他。说是师傅出去了啊,师傅出去之前呢,说是你可能要过来,就给你留了个纸条啊,等你来了把纸条给你,让你看。苏东坡接过这个纸条一看,上面写着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么也就是说,既然你这个八种境界风都无法动摇了,我为什么在你这个诗后边写了个放屁,你就跑过江来要找我理论呢?那也就是说,实际上你还是被外在的境界风所撼动,所以你才过江来找我。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八种境界风啊,或者说放屁这个境界风就已经把它撼动了,那么也就是说他所谓的八风吹不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事实上已经被撼动了,已经被八风吹动了。如果是一个真正八风吹不动的人,他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因为这个八风对他没有意义了。只有你觉得这个八风对你来说还是风的时候,你才会写出八风吹不动的诗,当你觉得这个八风对你来说已经真的不是风的时候,你就写不出这样的诗了。这就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就是《道德经》里面说的话。那么这个情绪对大家的影响还在这个佛教的经典《百喻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对大师说,哎,大师。你的修行也好,学问也好,啥都好,就是脾气有点着急。大师说,“这话谁说的!”这就明确地体现出了这个大师是性子比较着急的。这种事情其实在大家身上都有,只不过是自己很难觉察。所以呢,为什么要观照,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的情绪,观照自己的行为,比如佛教里面叫”止观”,那么在道家的经典里面呢,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那么抛开所有的经典,我们就说自己日常的行为,QQ群也罢,微信群也罢,群就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人在上面在表演,你觉得自己挺牛逼,比如我吧,如果我觉得自己挺牛逼,那我就知道自己有问题了。因为所有在上面表演的人,你觉得自己挺牛逼,但下面的观众会把你一览无余,都知道你穿着皇帝的新装。比如说某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建议,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有相应的反应。而反应呢,是各种各样的,有赞成的,有支持的,那么也会有唱反调儿的,那就是说别人的提议对你来说它是一种刺激,或者是一种激励,使得你有了反应。那么你这个反应呢,是什么样的反应?比如有人说看八字,马上就有回应复说,哎呀,这是有因果的。那么就在这个一问一答之间,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境界。就是你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你们的对话都体现出你们当前所在的境界,你们当前被情绪掌控的这个程度。比如说我现在啊,我觉得自己挺牛逼,我现在在这里侃侃而谈,突然有个人说,师兄,你放屁。那么我这时候我怎么反应呢?那就是体现出了我的境界,那么说我放屁的那个人呢,也体现出了他的境界。那么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就看谁被情绪掌控。再举一个例子,有人提出了一个什么提议,提议大家做个什么事儿吧,突然就有人跳出来反对。那么就看反对的这个人,他有没有自己反省,我为什么会反对他的提议,那么做这个提议的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提议,反对这个提议的人又是为什么要反对?有的时候你并不能完全理解别人做出这个提议,不理解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你还不理解或者说不完全明了对方做这个提议的目的,你就去反对。那么你这个反对,你觉得它科学吗?它是否合理呢?对吧?你做出这个反对提议的时候,是否被你的情绪所影响?那么更具体一点地说,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提议,总会有人反对,经常反对别人的这个人,反对别人意见的这个人,你的心量是不是就有问题?你是不是就没有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没有思考过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议,就这么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开心量的开始?所以《道德经》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大家普遍的认为万物自有生以来是没有定义的,人定义了一个美就有一个丑,定义了一个善就有一个恶啊,相对立的。但其实不是这样,就是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什么意思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那么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了这样一个标准之后,我们就会排斥这个标准之外的东西,或者说是换一个角度说,我们有了善,有了美。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啊,去追求这个善,这个美,但是呢,这个时候丑恶就产生了,这就是丑恶。就是别人不管说什么啊,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的意见跟你相合的时候,你觉得这就是好的,别人的意见和你不相合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有问题。这就是道德经里面讲的斯恶矣,斯不善矣。我经常说有三个故事啊,真的是讲透了人生的道理。第一个故事是盲人摸象,第二个故事是小马过河,第三个故事是小猫钓鱼。大道至简啊,就是这个样子的,咱们现在就说小马过河这个事情。
小马要过河,不知道水深浅,就问老牛,老牛说水浅着呢,他说这刚没过我们的脚背而已,但是小松鼠说,水可深了,昨天有一个同伴儿过河的时候就被淹死了呢。那么你觉得这个老牛说的是对的,还是松鼠说的是对的,还是说它们俩有谁说的是错的?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绝对的对和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境界,都在自己的角度在说这个问题,那么别人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说他解答了一个问题,他从他的角度在说明一个问题。然后呢,你从你的角度再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他们都没有错,他们都是在从自己的角度去说这个问题。那么你不能说。你站在老牛的角度,你就不能说松鼠是错的,松鼠站在松鼠的角度,它就是对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和错。那么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提出他的问题的时候,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当你觉得别人是错的时候,你才会反驳别人,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用一种存在去否定另一种存在,这本身就不合适。当你明白除了你所认为的存在是合理的,并且别人认为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时候,你的心量就已经开始逐渐打开了。就是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东西才是对的,那别人的东西好像都不对。那你这时候肯定还是不行,”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所以庄子写了一篇文章,叫《齐物论》。那一阴一阳之谓道,当你看待万事万物还有种种不同,还有种种区别,还有种种对错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还有巨大的分别心,巨大的分别的意识。那么这个时候呢,你的心量是没有打开的。说简单一点,就是我并不认为我就是错的,但是同时我也不认为你是错的。当你明白这个的时候,就是各种万事万物,它都是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道理,并且这个道理如果你不能理解的时候,你先接受,然后尝试性的去理解,这个是开心量的开端。更简单地说,不要总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呢,大家都是被情绪所影响,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说的那个好像都有点儿问题。那你这显然就没有开心量。那就是小马过河的时候,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各有各的道理,你要承认它的存在。
那咱们再来讲这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腿的就说大象像柱子,摸到大象尾巴的就说大象像绳子,摸到大象身体的就说大象像墙壁,对吗?那么你说谁错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在摸象,你摸到大象尾巴的人,他就是觉得大象像绳子呀,他就是对的呀,他没有问题呀。那么如果你摸到大象腿的,觉得大象像柱子,然后你就以大象像柱子去驳斥那些觉得大象像绳子的人,就说他错了,那你觉得这是不是很可笑?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这就是开心量的开始,因为你可能就是那个摸着大象的腿觉得它像柱子,而去驳斥那些摸着大象尾巴觉得它像绳子的人。其实你们两个在一个水平线上,你们摸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但是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你以你这种存在去否定别人的存在,否定另一种存在,本身就是可笑的。
那么这个道理算是讲明白了吧?剩下的就是要实践,怎么实践呢?当你下一次。再轻易地去否定别人的时候,你回想起今天晚上我讲的话,或者你当时忘了,但是否定完了之后呢,你想起我所说的话,那么你要提醒自己,下一次不要再轻易地去否定别人。这就是真正开心量的开始,因为在道理上明白了和你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儿,道理上明白了,只是你了解了而已,你无法真正地贯彻,只有你做到了,才是真正的明白。为什么呢?咱们来个不准确的类比,只是类比。你明白了,这叫解悟。如果你做到了,这叫证悟。你光是明白了,你不一定能做到。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心情心静如水,但是你一不打坐,一下坐,马上心乱如麻。那你这个境界还是不够。咱们要做的是时时刻刻,二十四小时都心如止水。那么心如止水的时候,你被外界的境界风所影响的可能性或者说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对应的道德经里面就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首先你要让你心灵的这一潭浑水要沉静下来,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然后这个时候你所发出的这个想法,或者你的做法,才是不被情绪所影响的。要的是这个啊,不是你被情绪所驱使,被境界风所撼动而做出的种种行为和语言。那么这个也是不究竟的说法,只是做一个例子,让大家更方便理解。在金刚经里面对应的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要做到确实是很难的,刚开始是理论上或者说原理上、道理上明白了,但做不到,那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后呢,把它变成一种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判断,自然而然做出的反应,就像走路不需要思考先迈哪只脚一样。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那么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做不到吗?我们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人提出一个议题啊,我不要随便反对,我想一想。我看看别人说的是不是有道理的,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从他的角度出发,从松鼠的角度出发,他说这个水深真的是水深,把他同伴儿淹死了,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你不要总站在自己的或者老牛的角度出发,认为松鼠说的是无稽之谈,这玩意儿怎么能淹死人,我这连个腿都淹不过这个水,对吧?怎么能把人淹死呢?就是这个样子。那你刚开始的时候还要下德不失德,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要怎么做,最后你真正做到的时候呢,是不需要提醒的,你自然就做到了。也就是说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当你既能坚定自己的意见或者见解,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意见和见解;既不因为别人的意见跟自己不同而贬低自己,同时也不会因为自己跟别人的意见不同而贬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量就开始打开了。不贬他法,不神己术。自己贬低自己,很多时候就是所谓的不自信啊,别人一说跟你的意见不一样,你马上就跟着别人走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确实是错了,确实是不对,别人的意见确实好,那你就跟别人的走,那是对的,那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也有大家都认为对的情况,但是呢,大家都认为对的,恰恰跟你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呢,需要智慧来判断。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比如有的父母呢,教育孩子,总是非常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所有的事情。但是呢,这个。咱们不敢说完全是错误的,咱们至少说不一定对。比如我的朋友,一个朋友他非常想让他的孩子按照他的意愿去做所有的事情,我就告诉他。你用你的这一套儿去让孩子照办,那么你就是用你的这一套儿,用你的所有的道理,所有的方法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啊,你就是用这一套儿成就了你自己呀。那你自己现在优秀吗?你成功吗?你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吗?你也没有。那么所以就是说,你既然用你这一套儿,你都没有办法成功,你为什么非要让孩子按照你自己的这一套儿去做呢?
小猫钓鱼这个故事的理解呢,也有很多角度,最常见的角度咱们讲一个就叫一门深入,就是你做什么是什么。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菜市场卖菜的或者是卖肉的,他一边卖着菜,一边还在认真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那怎么理解这个故事呢?就是说你卖菜的或者卖肉的同时你去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呢,你卖肉的。你做的是个卖肉或者卖菜的事情,你就要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做好,你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是不是你能挣更多的钱,挣更多的钱,你是不是就有更多的自由?然后呢,有了这个自由之后,你再去学习,再去读书,是不是效率也更高,效果也更好呢?就是活在当下,那这个佛教里面有句话叫当下即是,你做什么,你就做好什么,你别现在这卖菜,你不好好儿卖,你还在这儿读书,菜也卖不好,书也读不好,你不如好好儿卖菜,赶紧把菜卖完了,回去好好儿读书。那么大家普遍认为,哎,这家伙太有学习精神了,这居然在卖菜的时候还在学习,那这是大家普遍的认为对吧?那么实际上小猫钓鱼也是,你要钓鱼你就好好钓鱼。你今天要吃五条鱼,你赶紧把五条鱼钓完,你是不是就没事儿了,你就可以回家好好儿安心读书了,安心去玩儿了,你钓完鱼是不是你再去抓蝴蝶,对吧?你鱼也钓好了,蝴蝶也抓好了。你现在钓鱼的时候,你还在操心抓蝴蝶的事儿,那你鱼也没钓好,蝴蝶也没抓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那也就是说,你如果现在是个大学生,你该学习,你就要好好儿学习,你学习好了,世俗点说,你学习好了找个好工作,有比较高的工资,你是不是有更好的生活啊,你有更好的生活,你才有余力去看你想看的书,去学习那些你想学习的东西,是一个道理。那么你上大学的时候,你不好好学习,上研究生也不好好学习,嗯,你就一心想着,哎呀,我要干个别的,比如我要修道,那学业也耽误了,道也没修好,你是不是两个事都没做好?所以有人问我怎么修,修行怎么做,到底该怎么弄,其实很简单。第一条儿是多读根本的经典,第二条就是做好自己。
那么咱们就从道德经开始说,这算是根本经典,那么在这个根本经典里面呢,我个人觉得吧,首先你读完道德经以后呢,你要培养自己的思维的这种穿透力。什么叫穿透力,就是说道可道,道是可以说的,可以描述的,但是呢,他因为他要讲,就比如要把道这个东西告诉大家。那么我们就要用语言,用文字,用种种形式来告诉你,比如我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啊,我就想用道德经这本书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道,但是呢,道德经本身不是道。那也就是说,你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你要去真正的穿透他的文字表面的东西,要去领会到他背后想表述给你的那个道,这就是所谓的穿透力。那么也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你所说出来的这个东西,所有的这些文字,就是想表达当时他想表达的东西。那个他想表达的东西,不是文字本身,不是道德经本身,而是道。那也就是说你要通过道德经去了解他背后所想表达的那个道。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这个思想的穿透力呢?最简单的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这一句话呢,其实跟一阴一阳之谓道,它在某一种层面上来讲,它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所以反也者,道之动也。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方向,就是朝着它相反的方向去发展和发生的,人生,它就是朝着死而去的,叫向死而生。那么事情到了巅峰的时候,它就会向下走。最简单的,比如股市,它到了高点它就会往下走,到了低点它就会往上走,这是一样的。但是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但是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把我们所有学过的道理,我们跟你讲过的道理,你全部都忘掉了,那个时候你全部都无法启用。就是你学了很多的道理,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把道理全部忘掉了。那么把道理全部忘掉之后,会怎么去行事呢?按情绪,就全凭自己的情绪去做事了。所以说,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那么按情绪做事,感情用事,用感性做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绕开所有的逻辑而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实际上也就是说你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啊,你这也知道,那也了解,我也给你讲过怎么弄,你也听高人给你讲过遇到什么事情该怎么办,但是一旦遇到事情的时候,所有的道理全部都被你忘掉了,你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了,那这个道理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你做不到就等于不明白。
说到术数这一块儿,那么很多人就觉得这个算命,不管你是奇门遁甲还是大六壬小六壬,什么太乙神数这个,周易八卦还是什么八字四柱这些。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这个算命会担负因果啊,算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那算命的有很多瞎子嘛,什么五弊三缺。这是大家的普遍的观点啊,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嗯,那么我从我的角度去讲啊,我不敢说我就是正确的啊,我这是我所有的表述,只代表了我所代表的这种存在啊,你们所认为的是代表了你们的存在。我不会用我的存在去否定你们的存在,我只是说表达出我这种存在,给你们那种,或者说给不同于我这种的存在,给出一种其他的可能性。那么咱们就这个议题开始说,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可不认可,或者说承认不承认命运的存在?也就是简单来讲,你信不信命。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你用那个术数来算自己或者算别人,算这个命那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你都不相信它,算它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你就得相信。有些人生来他就是算命的命,他就要给别人算命,要依靠这个生活。那有些人他是因为有残疾,比如他是个盲人,那么盲派的祖师就用了一种方法,给了这些盲人以安身立命的技术,这是盲派的算命。那么咱们再扩大一点,咱们就说山医命相卜,这就是历代祖师为了给后人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你们不是说道法术器吗,对吧?而创立的这个,你比如盲派也罢,子房也罢,子平术也罢,对吧,各种方法,各种技术,山医命相卜。那么再往大了说,什么是因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比如说叫娑婆世界也罢,叫阎浮提也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有因果的。你没有因果,你来不了这儿。那么那些被因果注定的,他就是个算命的人,他必须要算命,他不算命也不行,这就是他的因果。那前面有人说是如果不同意见啊,我选择闭嘴,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他不对,这个是不是心量没开,其实你们不要想的太多,我认为,至少我个人认为。当你能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算是开心量的开始了,至少,嗯,你还能知道闭嘴。就是更多的时候,当你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或者某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另外一个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会马上对别人进行驳斥,那么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行为。如果按照这个,那叫什么解梦,就是弗洛伊德这个这一套儿,或者是西方的心理学这一套儿,就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样的人,他缺乏关注,或者说在小时候,这个成长的期间缺乏关注,所以呢,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别人关注他。就是大家也可以这样啊,就你在群里你就看嘛,反正每个人都在聊天儿,都在说,那么总有一些人,总有那么一些人,别人一说什么话,他马上跳出来,会发表他的不同的意见。那么他发表这个不同的意见,咱们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说呢,这一刻他把他的情绪暴露给了旁观者。其实他们就是在台子上唱戏的,穿着皇帝的新装在那儿演戏的演员,而下面的观众就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当你的这个自觉觉他的能力逐渐提升的时候,你能非常明确的感知到。他说话的,他驳斥别人的时候的那种情绪。简单来讲就是有一些人呢,他就是杠精,他总喜欢去驳斥别人,他总喜欢去反对别人,甚至是他并不是觉得别人说错了,他只不过就是想反对一下,想驳斥一下,想唱个反调而已。比如我们之前讨论的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最后是没有什么恩和害的,没有什么恩,没有什么害,没有什么对,没有什么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那么圣经里面还有讲,上帝降雨在好人的田里,也降雨在坏人的田里,上帝天上下雨的时候,他并不是说啊,你这个人不行,我就不给你,我这个雨就不往你田里下,你是个好人,我往你田里多下一点儿。不是的,它下雨的时候全部都下雨,该下雨都会下雨的,它没有这个概念,也就是你必须超脱于恩和害这个概念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恩和害。也就是前面讲到,当你真正超脱于这个八风的时候,这个八风对你没有任何影响的时候,你就写不出那个所谓八风吹不动的那首诗了,因为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八风的概念了。那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小孩儿经常看电视,会问家人,哎,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如果你是个成年人的话,你会很难回答他这个这句话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你成年了,你已经超脱于那个好和坏的概念了,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用非常简单的好和坏去定义一个人。定义一件事。那么当你知道不能这么简单的去定义别人的行为,定义别人的人的时候,那么你的包容性就开始产生了,你就应该知道,或者你已经知道了,你的存在是合理的,别人的存在也是合理的,那么既然你的存在是合理的,别人的存在也是合理的,那么你就不会再轻易地随便地去驳斥别人的意见,这其实就是开心量的开始,逐渐打开自己的心量。你首先有开阔的胸襟,你知道你摸到大象腿,你说它是柱子,你是对的。别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是绳子,它也是对的。当你有了这样的心量的时候,你就去想,那么你摸到大象的腿是肚子,别人摸到大象的尾巴是绳子。那么还有别人摸到大象的耳朵像扇子,有的摸到大象的身子像墙壁,那么你有了这样的开心量的结果之后,就是你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大象。当所有人的见解拼凑起来的时候,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完备,就是圆融通达。西汉贾谊的《鵩鸟赋》就说: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这也不是君子和而不同。首先咱们确定的是君子和而不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呢,你一提到君子,马上就有对立面,是小人。但我们所说的是没有对立面的,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那么阴和阳它都是合理存在的,它都是应该存在的,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练功讲究水火既济,对吧?为啥要水火?那不就是阴阳嘛,对吧?它都是必然存在的,它自然会有,它必须有,它不得不有,这是这个世界存在的规则,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叫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所谓的道在日用,或者叫目击道存,就是这个道呀。它既然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则,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怎么理解它呢?就有人问庄子,你不是说道吗?道在哪儿呢?庄子说道,在瓦砾。这人就说你这道这么高大上的东西,让你这么一说就毫无档次了,对吧?再举个例子,庄子就说道,在屎溺,就是粪便。那么这怎么理解呢?咱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有常无常的这个概念,对吧。无常,无常就什么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呀,对不对?那么大家觉得无常就很可怕,那么无常又是这个世界必须的,必然的规则。那么怎么理解这个无常呢?假设说你现在吃一个馒头,这个馒头呢,这馒头大家都见过,都吃过嘛,对吧,这个圆馒头。圆的馒头。你不可能一口把这个馒头吞下去,那么你把它咬碎,馒头是不是就变化了,就无常了,那圆馒头你把它咬了一口,它就不圆了,就变化了,是不是就无常了?那么这个馒头到了你的肚子里,你还要消化它,是不是它一直在变,最后变成粪便排泄出去,是不是这馒头一直在变化,如果这个馒头它不变,首先它这个圆形你不变化,它是你是不是把它吃不下去?如果馒头到了你的肚子里,它不变化,你是不是把它消化吸收不了,如果它不变成粪便,你是不是把它没办法排泄出去。那么大家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无常呢?再比如有句话叫出生入死,谈到出生入死是不是就有一个画面,军人上战场打仗,出生入死,在生死之间徘徊。嗯,那出生入死,你从生是出来了,你从死不过是进去了。你进到什么地方去了?进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从另外一个世界再出来,你是不是就进到这个世界了?你再从这个世界出去,是不是进到另外一个世界了?你真是出生入死。不是说顺着或者逆着就是道啊,道德经里面讲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大道是无所不备的,你怎么能说左边是道或者右边是道呢?就不是这个道理的。叫,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我今天晚上说的这些,比如引用的一些原文啊,如果你是确实是想明白这个其中的道理,就去把原文查一查,然后自己再好好儿理解理解,再结合我的话,嗯,可能会对你还是有所帮助的,一定要看原文理解他。虽然咱们前面说过,你理解了但是做不到也等于不理解,但是呢,首先前提说是你还是要理解,你还是要先明白道理,比如佛法上讲叫“信“。信解行证啊,这是一个次第。简单的讲,信就是首先你要觉得,这个人在这儿瞎说,好像说的还有点儿道理啊,你先要相信我说的还是有点儿内容的,对吧。然后呢,你信了,你觉得我说的还有点儿道理,然后解,然后你再去试图理解我所说的话,然后呢,再把我所说的话应用到实际行动当中。就是行,然后呢,你运用到实际的行动当中,你发现,哎,这我用的还挺好,这个用起来确实效果比我以前那些方法都好,我真的这个用了之后确实有效。这就是证。另外呢,咱们再回到小马过河,就是比如我就是老牛啊,我说这水浅着,你随便儿过,但是你是一个松鼠呀,你要随便儿过,把你淹死了。那么也就是你当你相信了这个话,然后去理解了这个话,同时用我所说的,或者你理解出的这个东西去指导你的行动的时候,那么你在行动中还要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你在实践中发现,他从他的角度去讲,我从我的角度去做,那么呢,他其中是有差别的,老牛和松鼠和小马都是有差别的。那么你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适当地调整和优化那个别人的意见,然后呢,再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你发现这才是最适合你的。当你把这个信解行证的整个过程完成之后,你就能形成你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这就已经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所说的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告诉你了,你用的时候不一定合适,你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去行证。那么你最后形成了你自己的那套体系,那就是你自己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你修不了别人的道,你走不了别人的道,你必须成为自己,你成为不了别人。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的两点,第一,多读根本经典,第二,做好自己。你要做的是自己,不是别人,你要成为的是更好的自己,不是别人,你也成为不了别人。你必须也只能成为自己。最后说点儿玄招啊,比如信解行证。信,咱们就不说佛家的,咱就说道家的,叫信为道源功德母。在五行里面,仁义礼智信,土主信,这土它是主信,金主义,火主礼,对吧,水主智,木主仁。那么土主信,信什么呢?信的是自己。己是什么呢?戊己土,土也是自己啊。那么什么叫自己?你从哪儿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己从自己做起,从己做起啊,就自己嘛,对吧?所以呢,你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总觉得别人这不对那不对,这不好那不好,没有用的,要从自己做起,找别人没有用。
咱们再用论语来讲,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问题找谁了,就找自己。小人,有问题找谁了,就找别人的原因。所以呢,经常也有人问我一些问题,有人说听了我的话受益匪浅。这东西呢,怎么讲呢,你说跟我有关系吗?多少也有点儿关系,毕竟你听了我的话,你觉得受益匪浅了。但是呢,从我的角度,我怎么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能够认为你们受益匪浅,都是我的功劳吗?不是的,跟我没那么大的关系。你今天明白了这个道理,是因为我现在说了。那么这个道理呢?你今天明白不了,你明天也会明白,可能不是我说,是别人说,或者是你自己看书,你总有一天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也会受益匪浅,那么为什么偏偏就是我呢?这只能说是我跟大家的缘分,但不是我的功劳,不是我让大家明白,是你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你就差那点儿窗户纸没捅破,谁来捅一下你都能明白,都能把窗户纸捅破,你自己捅一下也能捅破,只不过今天刚好是我来捅破了,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这不是我让你悟到的。也就是说,你悟到这个道理,你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早晚的问题,就算不是我,也会有别人来让你悟,那为什么偏偏是我来让你悟了,只是说明我跟你有缘分,不是说我让你悟了。你自己就能悟,你看书也能悟,你明天也能悟,后天也能悟,总有一天,哪怕没有别人,你自己也能悟,跟我没关系,跟我唯一有点儿关系的就是我把这个窗户纸捅破了。这是我们大家的缘分而已,我并不觉得是我让大家悟了。
那么这个再回头,咱们再讲到佛家叫三轮体空,那么三轮体空就是说布施这件事,既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都是空的。那么也就是说,有人讲我某一句话把他点醒了,我并不觉得是我牛逼,而是这个人他自己很牛逼,因为我能把他点醒。那换一个人,我把他点不醒。那一个班级50个学生,那同样的老师来教,有人就学得好,有人就学得差,那你能说是老师教得好吗?那换一个老师,他还是有人学得好,有人学得差,对不对?所以呢,不管你怎么做,他都有人自己能学好,你不管你怎么做,他就是有人学不好。那么也就是说大家要有一个非常平衡的心态,别人悟那是他自己的福德,他到了那个位置,他就该悟了。那么他该悟的时候,就差那一点点,他有点捅不破那个感觉,你帮他捅破了是,哎,你跟他有缘分而已。让别人做别人,让自己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别人也有别人的道,你有你的道,对吧?所有的人的道都是并行不悖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你不能说是你登山,你从这边儿登上去才是算是登山,你从那边儿登到山顶,就不算是登顶了,没有这个道理,对吧?还是那句话,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那么正是因为你有了这样的宽容心,你既能包容自己,也能够包容别人,你的心量就开了。你就知道,并不是自己才是合理的,别人也是合理的。那么同时你反过来想,别人也是合理的,那我自己也是合理的,大家都是合理的,那么这个时候心量才算是开了。你就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你把别人驳斥一番,那是没有意义的,别人真正境界到了的人,一看就知道你在什么状态。华严经里面讲的这种境界。叫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你可以把这几句话查一下,到百度上去搜一下,具体啥意思。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所谓道在日用,就是你悟的这个东西,你觉得你挺牛逼的,你现在达到某种境界了,但是这个东西你用不到,这个具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就没有用,就废了,那这就是假的虚的。比如骑自行车这个事儿,大家觉得骑自行车儿对吧,你骑自行车儿,你提前把这个自行车儿传动原理,这个怎么传动的,怎么蹬的,怎么平衡的,你把这个物理学原理,包括这个自行车的说明书,你看再多遍,你不去骑这个自行车,你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的。也就是说,你看的书上这些东西,看的这说明书,看的这些原理,跟你真正的骑自行车是两码事儿,它不是同一个事儿。你看了这么多说明书,看了这么多的这个根本经典,什么老子庄子、论语,道德经、坛经你都看完了,但你还是不会骑自行车儿呀?所以说道在日用,要用。比如前面讲这个周易六爻的,他也要讲究体用啊,你要用,对吧?这个六爻里面还要讲用爻对吧,这要用不用,你是如果用不上,你不用,那你学的东西就是无用的。白居易去杭州当太守的时候,拜访那个鸟窠禅师,鸟窠就是鸟窝儿。这个禅师呢,可能在西游记里面有讲,这个西游记里面有个叫乌巢禅师的。其实我觉得原型就是鸟窠禅师。这个鸟窠禅师呢,据说挺牛逼。这个白居易呢,跑到杭州当太守的时候,就去拜访这个鸟窠禅师,就问什么是佛法?嗯,鸟窠禅师就给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大家在庙里经常也会看到,白居易也感到很奇怪,说,这,这也太简单了吧。就这。鸟窠禅师就回答说,三岁小孩儿都懂得,80了,我们还是做不到,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但是你就是做不到,你做不到,就不得到,就没得到。那么道德经里面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是你学的这些道理,你懂得这些知识,你学的东西再多,你做不到。在你的行为中体现不出来,你没有修之于身,它修不到你身上,你这书都念到狗身上去了,那没有用。你必须要自己知道了,同时能做到,这叫修之于身,就真正自己做到了,这其德乃真,这才是真正的得到了。那我们简单来讲啊,也不究竟啊,咱们都是举例子,嗯,修行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你的行为,你做不到,你这修的就没有行,你这白修了,人没修到行上对吧。你行为你行动你都做不到嘛,对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不要随地吐痰,比如你跟你儿子,或者跟你的这个这个朋友,你们好多没儿子的,对吧,那咱就只能说朋友了,或者跟你弟弟,跟你妹妹说,哎,咱这出门儿不要随地吐痰啊,这不文明行为,这个道理你很清楚,但是你一出门儿,你先随地吐痰了。那就是你给别人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讲的头头是道,你也很清楚这个不要随地吐痰,但是呢,你出去了以后呢,你先随地吐痰的,就这个东西,你明白这个道理,但这个道理对你不起作用,你就等于不懂。等于不明白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对你来说毫无意义。所以总结来说呢,就是首先你要明白道理,那么你要明白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要读根本经典呢?因为根本经典是这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都认可的这个东西。这智慧,古人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就这么几本书,你先把它理解了啊,尽量理解对吧,理解多少是多少,然后呢,到行动中,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到底是合适不合适,要不要优化,那他毕竟是几千年以前说的东西,到现在这个时代,怎么让他更好地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然后呢,再用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一下自己对理论的理解是否准确。那么目前很多的人是读不懂就不读嘛,或者觉得这个很复杂嘛,文言文啥的太难了,对吧,大家都说难,那是大家都说难。那小马过河,那老牛说简单,松鼠说难,那你自己到底难不难,你要自己去看呀。首先要理解,然后呢,用这个你理解到的这个东西去指导你的实践,如果你用你理解的东西去指导你的实践,出了问题,首先有可能是你理解得不对。其次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刚才说过,几千年以来,时代变化了,他可能有些东西是需要调整和优化的,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在我们的实践中。当你前面这个流程走完了,你发现,哎,这家伙,老子这家伙说的这话是真的好,我这一用就挺灵的,哎,挺好使,这就会极大鼓舞你的信心,再去更深入地去学习这本书,去读这本书,然后用你更多的学到的东西再指导你的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是你把这个书哪怕你能背下来,背下来也没用。背下来你用不了,这没用。
哎,另外说点读书吧,就读根本经典,你比如儒释道对吧,儒家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你要是还有兴趣,你读一下列子;佛家你就读金刚经,坛经,如果你还学有余力的话,你就看华严经,楞严经。这就是根本经典。那么这些根本经典怎么读?首先你要打消对他的恐惧心理,你不要觉得这个东西难,这个东西复杂。你看,你没读过之前,你就了解一下,哎,这个书好懂不好懂,你听到的都是别人的意见,这东西到底复杂不复杂,对于你来说,你还没读过,你没有办法去判断它到底复杂不复杂,小马过河嘛,那老牛说的简单,松鼠说的复杂。那对你来说,你是小马,你到底复杂不复杂呢?你必须自己去读,首先要打消对这些书的恐惧心理,不要觉得它复杂,复杂都是别人说的,也许你一读你就悟了呢,对不对?那你比如六祖坛经,大家可以读一下,也许有人读过的,六祖慧能还没出家的时候,他父亲去世早,他跟母亲相依为命。他每天打柴去街上卖,卖柴换的钱维持生活,卖柴的时候呢,听到这个有人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马上心有所悟啊,有所感觉了。这时候才去跟客人交谈,你从哪儿看的这个书,你从哪儿听到别人给你讲这个,然后才有后面的故事。那么这个读这本书的客人,他读这个金刚经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他也没有产生这样的感觉呀,他最后也没有成为六祖慧能呀,那么反而是六祖慧能突然听到他读了这么一句话,心有所感,才产生了后面的故事,才诞生了六祖,对吗?就是说你不要给自己人为设限啊,觉得这个东西就很复杂,不是那样的,不要被这个书吓住。书,尤其是根本经典,都是先贤往圣、先贤祖师大德写出来的,这是最慈悲的,最好的东西了,他绝对不会是想骗你,想让你看不懂才写这本书的。他绝对不是像现在的这些教授,这些学者写的那东西,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搞复杂,让你看不懂,才显得他水平高。他们往圣先贤总是想用最方便的,最简便的,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写出他们的感悟和理解,就是想要让你明白。当你理解到祖师的慈悲心怀的时候,你再去读这个书,它是不一样的感觉,不要觉得它难。那小马过河、小猫钓鱼,盲人摸象,大家可能最晚在小学阶段就听过这三个故事了,但是它里面包含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那么大家有没有就是,真正地去领悟,去理解它,就是要那种穿透力,有没有?我估计真正很深入思考的人还是不多的。所以说大道至简,真的大道至简,目击道存,道在日用啊。圣人讲得真的是已经非常非常清楚明白了,指明了道的所在。但是呢,大家为很多东西所障碍啊,目击到存,你一叶障目你就看不见了。所以我们首先要破除的是这种障碍,各种各样的障碍,那你自我的设限也罢啊,或者说外在的境界风对自己的影响也罢,各种各样的障碍要去除掉。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已经有的东西,你才谈得上减损嘛。不是要增加,而是要减损,做减法,把你现在已经有的很多的东西一层层去除掉。也就是佛家讲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就是修道的过程,你把自己身上的这一层层的脏衣服都脱掉了,都扔掉了,把你身上的污垢,把你的遮蔽,把你的障碍,把你那些乱七八糟物被沾染的东西全部都扔掉了,你扔的东西越多,你自己的现在越来越少了,这就是精进,谁能说我是在精进呢?其实我不过是损之又损而已。所以说你读书这个情况,首先是要开心的呀,首先是要开心的呀,否则的话,智慧不开,那读书真的是很难的。好多人,这个咱也不敢说好多人,至少一部分人的这个认知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就是基本的逻辑都是讲不通的。那么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啊,很多人又认为它是两个过程啊,或者是两种操作。那么呢,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操作。就是你为学日益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你为道日损。你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嘛。你不读道德经,你不读这个东西,你都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么多遮蔽,这么多障碍,你读了之后,你把你身上东西就损掉了,对不对?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呀,这有什么不可以了,对不对?所以很多时候呢,很多事情它是一个事情,不是两个事情。那么咱们再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能做到损之又损,你读书只是增加了负担,你读再多的书是没有用的,智慧不开,读书无益。那么如果说读书使人聪明,对不对?那么多读书的人,或者说大家很多读了很多书的人,他为什么没没觉得他聪明呢?那至少可以说,仅仅读书是不够的,是远远不够的。以前有一段时间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不对?那就说明光靠道理是没有用的,你仅仅懂得道理是没有用的。是啊,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开心量,开智慧啊,就是这个讲的这些东西。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这个流程或者这一套儿东西,能够帮助大家开心量开智慧。那么咱们说的定对吧,定就是简单来讲啊,心情平静,内心平静。这种很难被外界所干扰的状态就是内心平静。我内心平静的话外界是很难影响我的。那么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总而言之,多读根本经典,咱们计划是从道德经开始。老子曰,吾言甚易之,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那又说了,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多读根本经典,不要去搞这些概念,什么道法术器啊,不是说他不对。那么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武术啊,山医命相卜是不是术,比如我四柱八字。我看八字我是不是要符合道,我是不是要根据道去理解八字原理,没有东西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呢,还是多读根本经典吧,不要被这些概念和名词有所障碍。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的用户(32)
X
- 准备加载信息...
- 17主题数
- 834回复
- 0精华
- 9获赞
一字堂国学交流微信群
承诺遵守群规且不恶意投诉举报的群友,可扫码加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