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亭真人修真秘籍》数息、调息、闭息、住息、踵息、胎息、无胎息
养浩生曰:「延年妙法,弟子既得闻教矣!尝闻上古真师云:『铅汞不结,虽延年千禩,终属窑头土胚。』未知何者为铅?何者为汞?又有何方,铅汞方能得结?哀叩真师不厌琐琐,再将至大法,细垂示,则顽铁成金,凡鸟成凤,端赖之于兹矣。」
真人曰:「此际功大,非同小术,乃脱假成真,无极大道也。故得此道者,非旁门可入,非杂类可成,惟此一神一炁而已。盖炁即铅也,神即汞也。欲死此汞,先死此铅。铅死则汞死,铅汞皆死,则炼作一团,方臻玅境。譬之外丹。然初须采得铅中一点真炁,日养月炼,铅炁既足,汞见立干。今须与子剖破籓篱。人自肇形以来,本是一点真炁,而炁之妙用不穷,变化不测处,即神也。知生此形者是炁,则化此形者,炁也。躯畏此炁死,真修恶,此炁生。炁死则有形者不能运转,炁生则无形者不能运化。所以必先死此炁,此炁既死,则炁之妙用不穷,变化不测者,亦因之而死也。神炁死作一团,则此身一太虚也。此身既太虚,则四大皆我形,六虚皆我体,所以圣人曰:『与天地参也成真』。所以然之玅,毕之期矣!」
养浩生曰:「成真之道,功在于炁固矣,然下手处,端在何处?」
真人曰:「此炁所以难得死者,以有呼吸之炁泄之也。下手处,必须数此呼吸之数。既知数息便要调息,既知调息便要闭息,既知闭息便要住息,以至踵胎息。胎息方求入无胎息的境地,以跻圣域。」
养浩生曰:「敢求!诸息功夫,有何分别?」
真人曰:「安得无别。数息者,数此出入息,不过鼻头上功夫也。调息者,调此气息以出入于藏息之处也,工渐加于内也。闭息虽亦内观妙谛,然无不持守之迹。住息则觉有安之意焉。踵息则不止安闲,其中若有物焉,其时若有精焉,故曰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胎息则息若成胎,不出不入,神与炁住矣。必至无胎息,则不知有炁,安知有神,浑然中处,而神通变化,肇于此矣!」#
【数息第一】
[总论]
养浩生曰:「敢问数息之时,有何作用?」
真人曰:「此处要知周天息数卦爻,方辩呼吸之理。更宜知呼吸中有点真炁,呼吸之处,外郛内脏一一详明,方为真之下手。」
[周天数息卦爻法]
养浩生曰:「敢问数息之方?」
真人曰:「谨按上古真师周天数息,每月除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外,六十卦每日二卦。子后一卦,午后一卦。每阳爻三十六息,阴爻二十四息,不可一毫踰越,则此气不致猖獗。每数一爻毕,则内想此气自尾闾夹脊上升,玉枕泥丸入口,化为甘津,咽下重楼,送入中宫,畧抑一二息,再数二爻,余爻皆同。今将逐日卦爻息数开后。」
[子后]
Δ初一
复≒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姤≒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二
颐≒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大过≒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三
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鼎≒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四
益≒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恒≒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五
震≒
巽≒
Δ初六
噬嗑≒
井≒
Δ初七
随≒
蛊≒
Δ初八
无妄≒
升≒
Δ初九
明夷≒
讼≒
Δ初十
Δ十一
Δ十二
Δ十三
Δ十四
Δ十五
同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师≒ 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六
Δ十七
Δ十八
Δ十九
Δ二十
Δ二十一
Δ二十二
Δ二十三
Δ二十四
Δ二十五
Δ二十六
Δ二十七
Δ二十八
Δ二十九
Δ三十
夬≒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剥≒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右六十卦共三十日,倘遇月小之日,则以夬继初一辰巳午未四时,余八时行本日卦。剥卦继十五辰巳午未四时,余八时行本日卦。
养浩生曰:「如此数息,多少日程?」
真人曰:「无甚日程,直要此呼吸之气,出入不爽,进退不急,大约亦须一月方为绝妙呼吸论。」
养浩生曰:「此呼吸之炁,果有何玅而顾数之?」
真人曰:「夫呼吸者,一出一入之息也,即一升一降之气也。在外为出入,在内为升降。一吸为进为升,一呼为出为降。人自漏出,下至漏终,共一万三千五百息。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日气脉共行一百八十丈,所以医家察人寒热,亦以息数多寡辨之,故调此呼吸,则六腑可以宣通,百脉可以顺鬯,虽是后天,然先天真炁亦在于兹,而寄之焉。黄庭经云:『吸庐外,出入丹田。』此外呼吸也。古师云:『真就真人呼吸处,姹女往来飞。』此内呼吸也。盖外呼吸为人道之基,内呼吸为修道之本。外呼吸不可废之于初,内呼吸不可缺之于后,故无此外呼吸,则升不能升,降不能降。既无升降,则无运用,从何下手?故呼吸之际,为入道者第一关也,子其辨之。」
[真炁辨]
【数息第一】
[总论]
养浩生曰:「敢问数息之时,有何作用?」
真人曰:「此处要知周天息数卦爻,方辩呼吸之理。更宜知呼吸中有点真炁,呼吸之处,外郛内脏一一详明,方为真之下手。」
[周天数息卦爻法]
养浩生曰:「敢问数息之方?」
真人曰:「谨按上古真师周天数息,每月除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外,六十卦每日二卦。子后一卦,午后一卦。每阳爻三十六息,阴爻二十四息,不可一毫踰越,则此气不致猖獗。每数一爻毕,则内想此气自尾闾夹脊上升,玉枕泥丸入口,化为甘津,咽下重楼,送入中宫,畧抑一二息,再数二爻,余爻皆同。今将逐日卦爻息数开后。」
[子后]
Δ初一
复≒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姤≒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二
颐≒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大过≒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三
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鼎≒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四
益≒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恒≒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五
震≒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巽≒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六
噬嗑≒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井≒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七
随≒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蛊≒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八
无妄≒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升≒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九
明夷≒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讼≒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十
贲≒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困≒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一
既济≒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未济≒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二
家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解≒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三
丰≒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涣≒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四
革≒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蒙≒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五
同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师≒ 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六
临≒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七
损≒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咸≒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八
节≒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旅≒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九
中孚≒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小过≒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
归妹≒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渐≒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一
睽≒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蹇≒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二
兑≒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艮≒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三
履≒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谦≒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四
泰≒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否≒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五
大畜≒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萃≒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六
需≒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晋≒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七
小畜≒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豫≒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八
大壮≒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观≒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九
大有≒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比≒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三十
夬≒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剥≒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右六十卦共三十日,倘遇月小之日,则以夬继初一辰巳午未四时,余八时行本日卦。剥卦继十五辰巳午未四时,余八时行本日卦。
养浩生曰:「如此数息,多少日程?」
真人曰:「无甚日程,直要此呼吸之气,出入不爽,进退不急,大约亦须一月方为绝妙呼吸论。」
养浩生曰:「此呼吸之炁,果有何玅而顾数之?」
真人曰:「夫呼吸者,一出一入之息也,即一升一降之气也。在外为出入,在内为升降。一吸为进为升,一呼为出为降。人自漏出,下至漏终,共一万三千五百息。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日气脉共行一百八十丈,所以医家察人寒热,亦以息数多寡辨之,故调此呼吸,则六腑可以宣通,百脉可以顺鬯,虽是后天,然先天真炁亦在于兹,而寄之焉。黄庭经云:『吸庐外,出入丹田。』此外呼吸也。古师云:『真就真人呼吸处,姹女往来飞。』此内呼吸也。盖外呼吸为人道之基,内呼吸为修道之本。外呼吸不可废之于初,内呼吸不可缺之于后,故无此外呼吸,则升不能升,降不能降。既无升降,则无运用,从何下手?故呼吸之际,为入道者第一关也,子其辨之。」
#
[真炁辨]
养浩生曰:「呼吸既属后天,则先天之真炁岂又有一种乎?」
真人曰:「然呼吸虽属修行第一关,使修行者止于鼻头作功夫,则又拙也。要知未有此身之先,而我之身且无所著,何况呼吸。此无归着处正是真我,人要究此真我,寄于何所,来自何方,不过杳冥一炁而已。此杳冥一炁,即道之精也,故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夫杳冥之炁方是真炁。此真炁虽能运动,止是凡躯,不名圣体,子其辨之。」
#
[所以呼吸之处论]
养浩生曰:「此呼吸虽出入于鼻,然所以呼吸之处,端在何处?」
真人曰:「所以呼吸之处中宫也。此处原法象天地,天之至极处,抵地之至极处,共八万四千里,而人物之生育,则八万四千里之一万二千里焉。人身之形体亦复如是,心若天也、肾若地也。自心之至极处,以至肾之至极处,共八寸四分,而神炁之盘结,则在一寸四分中之一寸二分焉。此个去处,在心之下,肾之上,肝之右,肺之左,中有一窍,其色甚黄,外分八窍,故吾旌阳老祖曰:『中黄八柱』是也。前后二窍以象乾坤。上者,自心以通泥丸;下者,自肾以彻涌泉。旁六窍以象坎、离、震、兑、巽、艮,通于六腑。一身之炁皆率于此,如水之朝东焉。人之积炁,必积于此,积胎于此,结真、长胎、住息之真去处也。」#
[外郛论]
养浩生曰:「何谓外郛?」
真人曰:
外郛者,人之凡躯也。
此身支节虽多,原系一道血脉包络,节节相通。
脉之根蒂,虽内通脏腑,要知脉之经由处,方为知炁脉之全,乃可以称道,不然徒肓生耳。
于坐时,自大指次指端上阳溪两筋,至督大椎,行颈入齿缝,夹口吻交人中,夹鼻孔,诸跳动,乃中宫炁,由大肠肺经而出。
于坐时,自鼻两旁上,左右交额绕唇,交承浆,过督下膝,入足中指,诸脉跳动者,乃中宫炁,由胃经而出。
于坐时,自足大指上股入腹,至中下腕历胸,挟咽连舌,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脾经而出。
于坐时,自小指端出腕,与踝出肘,循肩会督大椎,分左右,下腋过上腕中腕,循颈,至目角入耳,诸脉跳动者,乃中宫炁,由小肠而出。
于坐时,起于目内眦,过督分左右。一支由玉枕下顶抵大椎而下。一支由腰贯臀背至足小指,诸脉跳动者,乃中宫炁,由膀胱而出。
于坐时,自足小指下涌泉至督注盲俞,下任,复上喉,又复下绕心,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肾经而出。
于坐时,自胸下膈出胁,降腋,循臂入掌中,复循小指、次指,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心包络而出。
于坐时,自小指出次指,循臂外贯肘上肩交膻中,绕下膈挟耳,过督大椎,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三焦而出。
于坐时,自目外眦抵头,循发际,外折下耳,后循颈出督大椎,以至膝,抵足小指,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胆经而出。
于坐时,自足大指,循足跗,贯膝,遶阴器,会任,循喉连目系,下颈交唇,诸脉跳动,乃中宫炁,由肝经而出。
此际皆由中宫炁满,传达各经,气足流通各脉。
一脉流动,则是本经气足,倘于坐时有不跳动之脉,必其本经气不足也,子其识之。#
[内脏郛解]
养浩生曰:「敢问何谓内郛?」
真人曰:
夫内脏郛者,盖以五脏为中【上日下丁】,(ㄊㄧㄥˇ,空也。)之郛也。人身脏腑内景,各有区别,参稽古论,述此详解:
凡人咽喉二窍,同出一腕,异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咽。
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机诸脉之行,气之巨海。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同路,水食同下,并归胃中,乃水谷之海也。
二道并行,各不相犯。
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形,谓之会厌。
凡饮食当咽,会厌即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相犯。
语言呼吸,则会厌开张,
当食言语,则水壳乘气送下,喉腕遂剌,而咳也。
喉之下有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
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已,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钥也。
肺之下有心,心有系络,上属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外有包络,裹赤黄脂,其象尖长圆扁,其色黑赤,黄青其中,窍数多寡各异,上通于舌,旁有系,一脉下连于肾,而注气焉。
心之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独叶者,有二三叶者,其亦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窍。
肝短叶下有胆,胆有汁,藏而不泻。
此喉之一窍,施厥运化,流行熏蒸,以成脉络者。
如此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咽门,咽下有膈膜,膈之下有胃,盛饮食而腐热之,则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
肝亦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
胃之下,右有小肠,后附脊膂,左还,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
脐上共十六曲,右有大肠,即回肠。
当肠左环,回周叠积,而下赤盘十六曲,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叠积,下辟乃出,滓秽之路。
广肠左侧有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化为血脉,以成骨髓。
精液之余溜下,下部得气之气,施化小肠,渗入膀胱,而溲,变注泄矣。
凡胃中腐热水谷,其精气自胃上口曰贲门,
传于肺,肺播于诸脉,其滓秽自胃之下口曰幽门,
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闺门,泌别其汁。
清者渗出小肠,以入膀胱,滓秽之浊,则转入大肠。
膀胱赤白莹净,外无所入之窍,全假气化施行,气不能化,则闭隔不通而为病矣!
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炁,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谷徃来,皆赖此通达。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大将之分而行,传胃中谷味之精炁于肺,播于诸脉。
中焦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润身体生育之机,莫贵于此,故独得于经,逐命曰营气。
下焦如渎,其炁起于胃下腕,别附回肠,注于膀腕,主出而不纳,此脾、胃、大肠、小肠、三焦,乃咽之一窍,资生血气,转化糟粕而出入如此,肾有二,乃精所舍也,生于脊膂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分,五分形似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下,外有黄脂包裹,内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从趋脊骨,下有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上行夹脊,至脑中,是为髓海,五脏之真,惟肾为根,肾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而为精,绝其生乃灭。
凡人肾虚,水不足也,徃徃见人,补以躁药,以火炼水,其精愈烁,摄生者,观于肾之神里,则咽津纳液,正所以滋培肾蒂也。
夭寿之消息,不端系之于肾乎!
此诸脏郛窍穴如此,知此窍,则知世人身躯,莫非真炁之布濩,故流通则命固,滞塞则疾生,内结夫胎息,神与炁并者乎!
附脏郛图于后
正人脏图一
伏人脏图一
《正人脏图》
咽喉
结喉
心
膈膜
胃
左脾
右肝胆
小肠大肠膀胱
水分:
阑门谓大小二肠会处也
自此泌别清独水谷分为
膀胱:
溺自此出
大肠:
一名分水谓水谷
承受于阑门
水谷渗入膀胱为溺
谷之滓秽则自阑门
传送大肠而为便
《伏人脏图》
胃管
肺
胃
干在左
左命右肾
小肠大肠
肛门言其处似车肛之形
故以命名
印广肠洞肠也
一名魄门
主受大肠之谷
大便出焉
其系上通于心
下通于肾
水火相济
#
【调息第二】
[总论]
养浩生曰:「敢问调息之时,有何作用?」
真人曰:
当调息时,念最惧乱,故有止念之法。
神最惧昏,故有却法。
炁最恶急,故有缓气法。
径路恶不明,所以又有辨咽喉法,以明径路。
知此数法,则调息之功,思过半矣!#
[调息法]
养浩生曰:「敢问调息之方?」
真人曰:
调息与数息不同。
数息者,数此息也。
调息者,调刚而使之柔、调猛而使之缓、调急而使之徐,皆涉外于有为也。
其法一依前卦爻调之。
凡调一爻毕,即抑息十数,想此气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入口咽下,送入中宫,如调复卦一爻阳息,先吸后呼。
吸则自肾升之,而上至中宫而止;
呼则自心降之,而下至中宫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肾而上,谓之小周天法。
三十六息毕,即抑息十数。
抑息者,谓口鼻之间无出入也。
当抑息时,默想此炁,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送入中宫。
如调复卦二爻阴息,先吸后呼。
则自肾升之而上,亦至中宫而止;
呼则自心降之而下,亦至中宫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肾而上,
调二十四息毕,即抑息十二数。
当抑息时,默想此炁,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宫。
如调复卦三爻阴息,亦先吸后呼。
吸则自肾升之而上,
呼则自心降之而下,亦皆至中宫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肾而上。
调二十四息毕,即抑息十二数。
当抑息时,默想此炁,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宫。
如调复卦四爻阴息,亦先吸后呼。
吸则自胃升之而上,至中宫而止;
呼则自中宫降之而下,至中宫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肾而上。
调二十四息,即抑息十四数。
当抑息时,默想此炁,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宫。
如调复卦五爻阴息,亦先吸后呼。
吸则自肾升之而上;呼则自心降之而下,皆至中宫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
调二十四息毕,即抑息十六数。
当抑息时,皆默想此炁,自尾闾夹脊,而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于中宫。
余卦仿此,俱增息数。#
[止念法]
养浩生曰:「敢问止念之法?」
真人曰:
夫念不止者,
首起于不能忘物,
次起于不能忘己。
未作功时,即当捐除一切
今日捐一分,明日捐二分,
日复一日,自然此念不致外驰。
再于坐时,念头纷乱,即觉心照之,
如恐觉心亦是乱心,便当用大虚观法。
藏炁穴、闭息,想此身与虚空一般大,包罗天地,一切世界皆藏于吾中宫,不可着一物,杂念自然消散。
如此四五次,自然行正景功夫,而无杂想,此正念第一义也。
[却昏法]
养浩生曰:「敢问却昏之法?」
真人曰:
昏倦皆由神不清。
神清则昏自却,倦自忘。
设当坐时,神忽昏倦,便当住功离蒲团,立身行熊经鸟举诸动功。
或于坐时,限定规程,今日一香,明日香半,后一香半,渐渐加功,自然忘倦。
大抵食多亦多能致昏。
盖脏腑之内,饮食充实,则真炁不能运转。
炁停则神滞,荤酒过多,亦能致昏,不可不知也。
[气急使缓法]
养浩生曰:「敢问缓气之方?」
真人曰:
气本柔缓。
多由其人平日行路迅速,或气质卤莽,饮食甚多,以致呼吸失调,出多入少,故坐时多有调息不准者。
倘有此獘,即宜令其静坐,半月于调息。
时作意,入多出少。
于行步时,每二三步一息,久久行之,自然安详。
此际尤宜减饮食,葢食多则气促也。
[辨咽喉明径路法]
养浩生曰:「敢问辨咽喉法?」
真人曰:
按人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咽。
喉系坚空连肺,本为炁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巨海也。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食同下,并归于胃,乃水谷之海也。
二道虽并行不犯,然咽通于胃,所纳皆有形有质之物。夫物属有形,则终有尽。
喉通心肺,湥入肾,皆无形无质之物。夫无形者,炁则灌不穷。
凡学者于咽气时,液宜想此气从喉而下十二重楼,历肺至中黄,此要诀也。
倘不知此,则传送不清,从咽而下,致令真炁杂于便溺,虽有圣功,兀坐千禩,而真炁不结,圣胎难就,子其辨之。
【闭息第三】
[总论]
养浩生曰:「敢问闭息之时,有何功用?」
真人曰:
闭息者,谓闭此息之出入之路也。
夫闭此息之出入之路,葢欲归此息之凝,结根也。
故此息有根,方有此息,此息既闭,息息归根,此修行入门法也。
无此法门则息不能住,设执此法则不能灵,故必先闭息。
当闭息时,设不知枢纽,则止能归根,不能上达。
枢纽者,舌也,故又有才抵腭法。
既上达多不知增炁,则真炁不长。
炁既长矣,倘中杂火,必上逆作膈,故有化浮火法。
此火不上逆,则下行,故浮火虽化,则火亦能不泄,
故有化民火法。
上下之火虽不行矣,强壅此中,久必作毒,以透出四肢,故有化邪火法。
三火俱灭,独存真炁,熏蒸四肢,清明在躬,精华外溢,当此之时,亦移形貌之小验者也。
[闭息法]
养浩生曰:「敢问闭息之方?」
真人曰:
闭息与抑息少异。
闭息则能二三百息,抑息不过二三十息耳。
一依前卦爻调之。
凡调一爻毕,即闭息,谨缄口鼻,以心默约息数,以记多寡,不可太猛。
设能至百息,便于七八十息,即神引此炁,自尾闾夹脊,上升泥丸,入口咽下送入中宫。
如闭复卦,一爻阳息,便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一百至二百,如能至五千,便于四千息时,即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
如闭复卦,二爻阴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息处,即移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
如闭复卦,三爻阴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从十至百,至二百,如能至一百五十息,便于一百三十息处,即移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
如闭复卦,四爻阴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从十至百,至二百,如能至二百息,于一百八十息时,即移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
如闭复卦,五爻阴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一百至二百,如能二百五十息,便于二百三十息,即移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
如闭复卦,六爻阴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处,用心默数,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一百至二百,如能三百息,便于二百六十息,即移目光下透尾闾,历夹脊玉枕升上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旧处,余卦依此而行。
养浩生曰:「其中皆用作为涉存此想,何也?」
真人曰:
作为存想,初入门者,断不可以无设无存想,是兀然枯坐,与顽禅无二。
且此存想作为之法,真然到得胎息地位,方可言无此,故曰过河虽用筏,到岸不须舟也。
[用舌抵腭法]
养浩生曰:「所谓枢纽在舌者,何也?」
真人曰:
按:人之舌,为内脉之枢纽,知此枢纽,则内脉俱开,真气方能上升。
盖舌者,心之苗也,其脉下通于心。
盖心有二系,一系上与肺通,一系入肺两大叶。
由肺而下,曲折向后,并连于脊。
其余细络,贯脊髓而与肾通,则舌又为二系之总纽也明矣。
故于坐时,令此舌上抵,则心肺二窍,俱噏然开张。
肺为藏炁之腑,肺窍既开,则炁自下降,以通于肾。
肾又藏精之舍也,精炁原属有情,一见自能合体,况舌既抵其正脉,可以开心肺肾三者之窍。
其连余络,通于脊者,亦可通尾闾夹脊诸窍,所以亦用意引,则真炁如水之朝东,俱心源源而上升也。
舌初抵时,其下有筋,必微有痛意,已渐上抵,方为妙谛。
自此以下,抵腭法皆不可少也,宜志之。
[增息法]
养浩生曰:「敢问增息之方。」
真人曰:
增息之法,不过文火武火,驯致之,如诱小儿步然。
初能数步,后至百十竟,且腾跃矣,此非一朝一夕所就,皆渐积渐累之功,如本分所得之息,自然而然谓之文火。
设文火到得百息,欲增至百一二十息者,便将舌极力抵腭,紧闭口齿,奋鼓精神。
如闭前百息觉有余闲,即依旧安闲增至百一二十息,此增息法也,宜类推之也。
此法自闭息以至胎息,他不得不然,则真息不能长进也,此成始成终之要诀也。
[化浮火使真气不上逆之法]
养浩生曰:「敢问化浮火法。」
真人曰:
浮火乃人平日上逆之余气。
未行功则谓之气,既行功则谓之火。
缘人素常思虑过多,愤怒踰节,致使此气上冲。
凡人头眩目昏,以致瘿瘤耳闭,膈噎吐血,皆此气之所为也。
[化浮火使真气不上逆之法]
养浩生曰:「敢问化浮火法。」
真人曰:
浮火乃人平日上逆之余气。
未行功则谓之气,既行功则谓之火。
缘人素常思虑过多,愤怒踰节,致使此气上冲。
凡人头眩目昏,以致瘿瘤耳闭,膈噎吐血,皆此气之所为也。
凡行功时,觉胸前微有隔塞,意即便住功,神运此气。
从喉而降,随咽气以佐之,直降至肾。
如此行数十次,自然浮火不降,注入中宫,随真气俱化而为一,如小人之顺君子,自然化邪入正。
行之久久觉,觉胸臆之间,空空洞洞,是无浮火之验也。
[化民火使真气不下行法]
养浩生曰:「敢问化民火法。」
真人曰:
民火者,乃脏腑恶浊之气,以其质浊,故易于趋下而凑氛,即庇往往真炁从兹而泄。
凡人坠疝痔癖,皆此火之根酝酿使然也。
凡行一竟,自宜提气百数,此气上入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化为真气,久久行之,自无前患,庶积炁之时,无所渗漏,不致下行,而中黄之位方日积日暖,可计程期。
[化邪火使真气不作毒法]
养浩生曰:「敢问化邪火法。」
真人曰:
邪火者,乃胎元邪淫之火,藏于脏腑,不用功时,及无所犯时,隐而不发。
至真炁一鼓,则周身气脉为之运动,或透于皮肤,或隐于肢节,悞遭其对,皆能化为毒。
凡行功宜戒远行,盖行动之时,肢体运动,如两木相荡都能生火。
次于用功完时,便想此气不止存于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身外皆有,尽从十万八千毛孔中而入归于中宫,归毕,便将四大尽无所有。
此皆闭息行之,俟气稍息,仍调息又行如此十数次,久久行之,一切邪火皆消化乌有矣!
[熏蒸四肢法]
养浩生曰:「敢问熏蒸之法。」
真人曰:
熏蒸法,法者,凡一切功完时,沐浴法也。
此法葢恐行功炁有不到之处,故令炼士,于功一完时,闭息,不必舌抵腭。
想此身,不见四肢,惟有真炁充周。
葢溢无所不有,则中宫所积之炁,必旁透四肢,浸润百骸,古语所谓:「无所到无所不到也。」
此功彻始彻终,此不可少,直至胎息,方可弃他。
【住息第四】
[总论]
养浩生曰:「敢问住息,有何作用?」
真人曰:
住息者,谓此息已住也。
此息已住,则此胎将长也。
住息之时,于中黄时,俨若有物,常如火暖,不甚作饥,此住息之真光景也。
息既住矣,则关窍自开。
但虞所禀气弱,于诸关窍,不能竟过,故有诸开关窍法。
诸关既开,犹虞四肢百窍不相连络,故有四肢引气法。
关窍脉络俱相连通,则此炁真宜收拾,尽入本原,以息息归根,故有留气法。
气既留矣,倘阴阳来杂,则胎炁不纯,故有进神火消阴法。
但此阳气,赖阴而住,阴既消镕,恐阳不独存,故有护阳不散法。
至于便溺者皆减,则又封之,固一助耳。
[住息法]
养浩生曰:「敢问住息之法。」
真人曰:
住息与闭息不同,葢闭息者,仅仅能闭之而已,住息则此息知有住处,不甚费气力,已能千息也。
到此地位,开关期近,宜于住息,一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十度,方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住息二周,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二十度,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住息三周,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三十度,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住息四周,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四十度,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住息五周,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五十度,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住息六周,将完时,不使炁急,便神驭此炁,下尾闾关,徃来六十度,上夹脊泥丸,放下舌来,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宫。
凡行功,或一次行二十周,便留六周以行此法,以臻开关境地。
[开任督诸关法]
养浩生曰:「敢问开关之法。」
真人曰:
语云:「积炁开关。」
葢真炁内积,自然关窍日开。
葢开关者,通吾身之橐钥也。
通吾身之橐钥者,所以招摄大药也。
人生以中黄为炁海,以脊后诸关为黄河。
自夹脊以至中黄,犹自黄河以入大海也。所谓逆挽黄河者,此也。
炁厚则开窍,不开此无所虑。
虑者,或于将开未开之际,生意外之变,故古之真师,一一皆有补救,设无补救,则前功尽弃,可不哀哉。
[开督脉法]
养浩生曰:「敢问先开何脉?」
真人曰:
先开督脉。
督脉在脊,起尾闾、历夹脊、玉枕,分两边上风府,入泥丸,循两目、下鼻两边,而终于人中,皆脊之督也。
此脉在脊骨外两傍边,左右各有脉。
未用功前为后天,精髓所壅塞,一加真息通透,则壅塞自开,关窍自辟。
故
左脉开,则左耳先有响声;
右脉开,则右耳先有响声。
此脉先开,尾闾开时,其下甚热,玉柄崛起,急须着意引上。
此关徜禀来气弱,不得上者,于一用功时,淫水即泄,可用大拇指掩住督脉,以右食指掩住玉枕,提气三十六口,再用意导引三四十遍,自然得升。
如再不过去,即离座起身,两足并立,双手握固,躬自俛手,如揖状,轻轻摆尾三十六数,摇动其气,虽七十六老翁,亦能通透。
[开夹脊关法]
养浩生曰:「敢问次开何关?」
真人曰:
次开夹脊关。
此关在脊第十八椎骨,开时下有热气浙浙声急,宜用意导引以度此关。
倘禀来气弱,不得上者,此处疼痛,如打伤状,可闭息,用息三上,一上引之,自然过去。
再如不过去,便离座,丁字立定,左拳直举出恭身,右手叉腰如武士,俛弓徃来,摇动三十六数,不二三日,自然过去。
[开玉枕关法]
养浩生曰:「敢问次开何关?」
真人曰:
次开玉枕关。
背后第一大椎,开时不觉热气滚滚而上,始而茶鸣,再如松涛,久则雷吼。
急于用意导引,以渡此关。
倘禀来气弱,不能过此者,响声至此即住。
可闭息,用意引上,随吸,鼻微俯首,以提之,,自然过去。
炁既能过,是谓补脑还精,此小还丹法门。
养浩生曰:「何谓大还丹法门?」
真人曰:
大还丹法门者,乃炁归元海也。
炁归元海者,是谓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故谓之大还丹也。
养浩生曰:「何方方能大还丹?」
真人曰:
若要大还丹,除非通任脉关。
此关固易于开,然此点真气氤氲之体,本易消化,倘一咽迟则口中空有津液。
夫津液属阴,阴质不必结阳丹,虽积累千日,终属无用。
养浩生曰:「然则为之奈何?」
真人曰:
养浩生曰:「然则为之奈何?」
真人曰:
急须通透任脉,于咽津之先用意,从喉坠下中宫,如大石坠海一般,竟坠至底,八行持数日,觉腹中辘辘然、腾腾然热,方是任脉这通透之验。
养浩生曰:「任脉不知宜开何处?」
真人曰:
仕脉自十二重楼肺脘[日丁,日上丁下,ㄊㄧㄥˇ]口,皆宜开之。
养浩生曰:「十二重楼若何?」
真人曰:
十二重楼前有辨咽喉法,今只用意坠之数十,自然真炁能认正路,不趋旁径,方中归可定。
养浩生曰:「肺俞若何?」
真人曰:
肺俞在重楼下,此乃藏炁之海,炁固易归。所虑者,炁一入此,不能即下,故须用意坠下数番,方得真炁下行,如送炁时,膈不作噎,不必拘此。
养浩生曰:「 [日丁,日上丁下,ㄊㄧㄥˇ]口若何?」
真人曰:
在心系下,其窍甚微,倘咽送之时,不知斟酌,惟求急送,止如瓶口,不能多受,势必旁溢,法宜于开十二重楼时,细细咽津,微微纳炁,习演久久,至开[日丁] 口,自免旁溢,点点皆入中宫也。
此开任脉督脉法,更无余蕴矣。但开关后,最忌者,远行劳碌,一犯此弊,炁上下时,必差三四百息,则耗无数真炁,此其验也,子其戒之。
[引炁入四肢法]
养浩生曰:「敢问引炁入四肢法。」
真人曰:
此炁既透,任督二脉,如水能入海,虽沟渠溪涧,亦必灌溉,之所以必引入四肢百脉也。
养浩生曰:「先当引何脉?」
真人曰:
先须引四肢。
用两拳各分左右,下垂如揖,直至脚面,徐徐引起,如提重物。存此炁,自足底涌泉穴,渐渐随手提起,以至平身,以两拳直伸,至顶上,使手足三阴之炁,从足走胸,从胸走手,将手一放。又意手足三阳之炁,从手走头,从头走手,从手又至足。如此三十六数完,则手足三阴三阳之炁,自然彻上彻下。初虽不觉,后自真炁滚滚也,所谓四肢如车轮者,臻之于此。
养浩生曰:「次宜引何脉?」
真人曰:
次宜引委中、承山、三里三穴。委中穴在膝后弯纹中;承山穴在足根上八寸;三里穴在膝下三寸。欲引此脉,先将左膝抵住右之委中,则右之承山,自然压往右之三里,用意从此气,踵而复起,三十六数毕,久以右藤更作。葢委中能管肚腹之患,承山能坚筋骨,使脉络通流,遍身轻健,不徒引之而已。
养浩生曰:「次宜引何脉?」
真人曰:
次宜引曲池、肩井二穴。
曲池在肘后尖纹尽处,肩井即顶中也。互以手臂弯转,以左右手交相互抵。曲池意领此炁,平平着力,左右徃来牵动,手亦随之,更作三十六数次。葢曲池通手之三阳处总交会也。
养浩生曰:「次宜引何脉?」
真人曰:
次宜引风府、风池二穴。脑后发际之下陷处,为之风府;两关高肉为之风池。必以两手交叉,接实风池。若首从右侧,将右之鱼际重风池一按,右亦更作如左,徃来转转,摇动天柱,三十六自然亦能去风痰矣!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的用户(10)
X
- 准备加载信息...
可能喜欢
最新回复(0)
还没有评论呢,说说你的想法
- 25主题数
- 25回复
- 0精华
- 10获赞
一字堂国学交流微信群
承诺遵守群规且不恶意投诉举报的群友,可扫码加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