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从无孕育天地万物,故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此之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此为道之生一,而天地成二。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道本无动静,而生育天地之静,故有日月之动。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前而者为道生一,一生而,长养万物,即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长化收藏,阴阳五行运转,皆因如此。道无“形”“情”“名”,人在世间,形正则影正,情不辱则自身小天地正,自身小天地正,则合乎自然大天地,故可言灵验于自然。又言“自伐者无功”,道足以高,德足以广,越爱惜自身之纶羽。后者之名,以破除前者之名。结尾之常沉苦海以破除开篇之玄,故言“形形者,以形形形而居也,情情者,以情情情而用也,名名者,以名名名而得也,玄玄者,以玄玄玄而悟也”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本没有名字,勉强取个名字,叫为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道从先天地而生育天地,故分清浊,动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道生天为清,化地为浊,在天为动,在地为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在男为清,在女为浊,男清而动,女浊而静,男于一点浊阴守之,女于一点元阳存之。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降及根本,从而生演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浊本清之体,清为浊之源,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根。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动静相和,出于定慧,自然清净,天地之所有归于其体,故生其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清其神故心无所扰,澄其心故体无所去。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伐其欲故心自澄澈,故无所挂碍。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铅汞石水,因欲而成,因心而变,随顺自然,心神自清宁。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体于自然,心中之六欲即不生,法于自然,故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肌肉若一,还本达中,清净降定而成地十,细沙末石亦能化为清水。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此内观之法,散无而见空,心居中而不偏不倚,内观而空,无無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外观形,无其形,無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物以远观而无其物,沓沓冥冥。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无無无者即悟,於见唯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见于空亦观空,出无而空,无所空,所空空无。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既无所空,无无亦无而有無。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无無既无,寂寂湛然,而长见明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无所寂而有無,欲不生而無欲。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既不生其欲,自其静而无诸缘。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体应于物,心得于性,心体两应自然所钟。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常于体物,而心得于性,清净平常而自在。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外无诸缘,心体两应,平凡自在,慢慢进入真道之所在处。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入真“名为”得道,名得道,所得实无,而有無,此言出有而守無。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得道之“名”,而为化众生,心体两悟而有“得”(有得者即无無)
,成圣之道如此传续。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体悟清净之道即明心见性,体有所悟,心有所“得”,故而心开见明,反言之,心开见明,故体有所悟,所悟之者,故为上士而不争。下士之者,心体不一,或貌合心离,或贪着神通,或冥顽不宁,故而处于“争”之境地,在体五脏则五脏相争,在于自然则违克自然之道,在于人事则争执不下。故言“我无为也而民自化”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德之清净自然,所言不德,非其不德也,不执着于后天之识神,刻意为善而积德,此言之,混混沌沌,神明而不殃,所言下德者,执着于后天之识神己见,所言起心动念,然非先天之明,执着于小善恶之中,一言一语皆如欲火三毒。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即于争与不争,又言执着而不明道德,在道而化生万物,却只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如道在上即为無,德在下即为有,反言之,德在上即为有,而道居下则为無,修道之士,人抱阴阳五行应天地之阴阳五行,故言执着之者,不明道德,在人身言心明体悟。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妄心不可得,亦非其本心,人言二心,我言妄心,不得一,而处于二或三或流散无穷,即为妄心,故言,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风毛菱角,若没赤子之心,谈何修与行。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心有所住,住于妄中,物有所惊,惊于其心,神藏于心,故言,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其神即惊,故着于万物,“心生于物死于物”,亦是破除无想定之大要,免得修行一辈子,最终落为清穆之鬼。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心为脏而属阴,居阳而为火,此为先天向后天之转变,既著万物,故言“货财有余,服文采,带利剑非道也”,即于于道言,道生之天地而又归于无形,人之所行即因心之所术,道足以高,贪求足以少,但不可执着其事。
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贪求之事,虽为烦恼,亦为菩提,烦恼之菩提,菩提之种子,与其根深蒂固,从而长生久视。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烦恼与妄想,身心忧苦,此可言为劫也,修道之人,必渡其劫。
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一点浊阴降于海底,而流浪生死,沉于苦海,而永远的失去真道所在,故言“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此为颠倒,故言“三番昼夜用师万倍”,然真常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即五行相顺,又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为生也。”又言“见已生者慎将生”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也。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