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0523)
一呆师兄:
执者失之。凡有所执,则有所失。拿起一个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所有未拿起的。并非单指执持标准。而是针对任何执取。
为者败之。凡有所成,则有所败。要把木材做成桌子,桌子成了,木材败了,无法再做成别的家具。如果把桌子拆了,改成板凳。凳子成了,桌子败了。
如果仅限于执持标准,那这种见解本身就是执者失之。
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清云:
端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一呆师兄:
凡二元对立,必然出自同一件事物。比如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就不喜欢吃米饭。这才产生分别。张三说自己喜欢吃米饭,李四说今天天气不错。两人说的不在一个点上,因此风牛马不相及。
‘端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着碗里的,看着碗外的。对立产生于同一基点。
所以有无同出而异名
人们的争辩,源于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
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才会辩。即使没有辩论的实际行为,内心已经做了对错的分别。
只看事物的一方面,自然不全面,各自以自己的见解为真知灼见,容不下别人的见解。
盲人摸象,各执己见,互相辩难。倘若有明眼人,自然明白。
每个盲人,都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每个盲人对自己摸到的部位,认知都是对的。
当你想反驳别人时,想想大家都是盲人,自然狂心顿歇。
什么时候成了明眼人,再去给大家说自己的见解。
汤汤:
是这样
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无对错
一呆师兄:
目前你们已经能把一些道理落实在一些事情上。
但见解尚不透彻,所以很容易就又把自己绕进去了。
汤汤:
转着转着又卡壳了
有时候会 放弃这个标准的时候
又进了另一个标准
一呆师兄:
你们目前探讨问题,基本上还在二元对立上打转,偶尔能跳出,但很快就又陷进去了。
要超越二元对立
才能看到全面
再进一层,执者失之,如果我们把这定义为执着,那么执着于不执着也是一种执着。
既然执者失之,那就什么也不要执。这个见解如何?
一个老爷爷,留着长胡须。有一天小孙子问他,爷爷,你睡觉时,是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
爷爷答不上来,晚上睡觉时,把胡子放在外面,感觉也不是,放在里面,感觉也不是。一夜没睡着。
小孙子没问他之前,他睡了几十年,好好的。这一问,觉都不会睡了。
所以说观照。比如观呼吸。没观的时候,呼吸很自然,一观呼吸,呼吸反而不自然了。
我们说观照,很多人实际是作意。
而以为自己在观照
简单来说,比如老爷爷胡子的事,他就作意了,自己的想法去参与了。
以前给大家说说老奶奶看孩子,就让孩子自己玩,不去干扰他,如果有什么危险动作,再去干预一下。
大家在群里发表各种观点,我们如实观照就好,一旦有了分别,就陷入辩论,就是作意。
这是类比,不是究竟的说法。
清云:
无我?
一呆师兄:
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为啥自得,就是不去干扰。你去一干扰,他就不自得了。你一问胡子怎么放,他连觉都不会睡了。
汤汤:
关键这个主观意识 觉得自己对
别人不对 这就代入了 二元对立的了
不仅仅是主观意识
还代入了 开始分别
一呆师兄:
还有一首词,我以前也给大家说过。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好好体会体会
这时候,如果老夫出来喊一嗓子,这画面就是另一番情况了。
你如果请来村里儿童,来打山园中的梨枣,还会有这种感觉吗?
比如走迷宫,有人绕着绕着就绕出来了,有人越绕越深。关键不在绕,而是看你绕的是啥。
这也是我经常举例子的原因
你要想认识牛,从百度上认识,和当面见到牛。是不同的。
我说种种譬喻,也是道可道,非常道。我想把我悟到的东西告诉大家,但说出来的,也都不是。我都是在描述牛。
并不是牛本身
所以若执着于我所讲的文字,也没有什么意义。更别提辩论了。有啥可辩的呢?盲人摸象才辩。
汤汤:
听了之后 自己去体悟 去生活中体会
再去总结 然后又会形成了 跟一呆师兄不太一样的描述
一呆师兄:
是的。不是要超越别人,是要超越自己。不是要成为别人,是要成为自己。
先把二元对立的思维转变一下。同出而异名。就是一个,不是两个。看全体,不是看局部。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