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戊日故事
典籍有记载的最早应该是源自汉武帝时期了
据《九天神霄戊口禁忌》记载:
当年汉武帝好道求仙,在元丰元年七月望日这一天,感应到西王母降临了。
于是汉武帝就问:现在天下多事啊,什么蝗灾,水灾,旱灾的搞的民不聊生啊,这是为什么呢?
王母娘娘就说:这不能怪我们神仙啊,这是民众自己造的灾,在一年四季里面,有六个戊日是禁忌的日子,大家都要休息,民众在这一天动土耕地的,就是犯了阴阳禁忌了,天道自然降下灾祸,于是就有了缺水干旱,百谷不收,自然民众要遭受饥饿了。
汉武帝一听,明白了,就又问:既然这个戊日的禁忌这么厉害,那怎么避免和攘解呢,我来教给大家,让大家都不再犯。
王母娘娘说:戊日的禁忌最厉害,根本没有办法攘解,而且不光是蝗灾,水灾,旱灾之类的灾祸。四季里不同的犯禁,有不同的灾祸,你们可要小心。戊日这一天不可浇灌肥粪,也就是施肥,因为会触秽地灵。春天犯六戊,那这个人就会寿命变短,子嗣变少。如果动土,那就犯了帝星。夏天犯六戊,那这个人就会眼目失明,飞灾横祸不断,动土,就犯了主府星辰,那自然不会保佑人了。秋天犯六戊,那么这个人就会遭瘟瘪时病,动土,就犯了五岳四读。冬天犯六戊,这个人就会有很多官非口舌,还会耗散财物,如果动土,就犯了后稷皇社。如果大家都能敬畏天地,不去触犯戊日禁忌,那自然是时和岁检,衣食自然。
说完这些,王母娘娘边飞走了。
于是乎从汉朝开始,在我们汉民族中就有这样一个禁忌产生了
《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达于它事也。”水鸟在半夜的时候能感知水位,体味到自然界的生气后便会高兴地鸣叫,燕子在戊己日不衔泥垒窝,这不是说燕子聪敏得能通达其他事理,而是自然界给它的一种感知。
而从唐宋后,戊日的禁忌开始进入了宗教之中
《女青天律》称:“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这里就是说,如果法师,道士等,在戊日的时候烧香进表,那就罪加一等,从重处罚。
所以现在的寺庙宫观到了这一天都不烧香,不动法器。一般不知道的群众在这一天去庙里上香,也是不鸣磬。
看重这个禁忌是有道理的
“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酸,关申天曹者,丧体减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育之门。若干人非接法篆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几可不慎之。”
这里是说,如果在这一天烧香诵经做法事,那就要有灾祸了。要是明知故犯,那更厉害,要殃及祖先,而且还绝不宽待,不接受认错悔改。但如果是一般人犯了这个,那就略减轻些处罚。要是道士犯了,就绝不宽待,一律严惩。
而在彭祖百忌里面还说了,这一天大家也不要去算卦,看风水之类的,这属于给自己招祸。于是乎,我也就有了名正言顺的法定节假日了,呵呵。
道教戊日的来历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烧香、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按《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载:“昔日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曰:‘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来?’王母曰:‘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谨。’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灾?’王母曰:‘戊禁最重,无法禳解。不惟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当禁之。戊日不可浇灌肥粪触秽地灵。春犯六戊,则令人促寿绝嗣,动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则令人自失明,飞灾横祸相侵,动土,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令人遭瘟蝗时病,动土则犯五岳四渎;冬犯六戊,则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财物,动土,则犯土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时和岁稔,衣食自然。’言毕,王母须臾上升而去。”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宫观于“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须悬挂“戊”牌,以告示道众。
各方关于道教戊日朝真与否
一、从某道长微博转来的如下:
大多南宗诸派也并不遵循“戊不朝真”之说,除一些北宗宫观之外,观之于民俗,时常有些拜神之节日反在戊日,并参于之诸派修炼之法中,诸多术法亦是要求在龙遁之日(戊)始修,而,故仅是一些流派遵循此说而已。如果从道教一些极为重要的经典来看,全真派及天师道都是不认同此说的。
民俗之中,到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51年)钦定“六方里为社”。后改为“二十五家为社”。规定春秋两祭,由地方官员主祭,一般在立春、立秋第五个戊日。据《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宗社,宰牲牛,为屋树下,先祭神,然后 共享其胙。”说明到了唐宋年代,乡间祭祀土地神,已由官祭改为民祭。唐杜甫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宋王驾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均言及此。到清代,康熙皇帝重视农耕。每年春季,必率群臣到天坛祭天祈年,并亲自扶犁耕作。上行下效,州府县,又恢复了官员的祭祀活动。社神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即民间所称之“土地爷”。而明显的是土地爷在道教中是极为重要的神明,此祭祀活动也是一样要正常进行举行。
并且,在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根据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坛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烧香行判开印。但随后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并在天师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却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烧香,盖此法家之所宜详考,高职之士,固不待疏。
在这里,也明确指出,戊日不行法之说是并不正确的,如果有如此严重的禁忌,清代全真派更不可能在戊日讲解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了。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这些学者的说法,非是说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须遵从“戊不朝真”之说,那便荒谬。
二、从某QQ空间转来如下:
在道观里曾经看到这样的告示“今天戊日”,后来不再看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用天干配地支,用来表明年月日。如2007年是丁亥年,6月3日为农历四月十八是戊辰;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是戊寅;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九是戊子。这三天属于“戊日”。这“戊日”与大多数人士没有关系,若要与神灵打交道,则必须避开“戊日”。在道教就成为“戊不朝真”。
“戊”的本义与“戊不朝真”毫不相干。自从“戊”被列为天干第五,才勉强地与朝真粘合在一起。
《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达于它事也。”水鸟在半夜的时候能感知水位,体味到自然界的生气后便会高兴地鸣叫,燕子在戊己日不衔泥垒窝,这不是说燕子聪敏得能通达其他事理,而是自然界给它的一种感知。
《太平广记·禽鸟·千岁燕》中也记载:“齐鲁之间,谓燕为乙,作巢避戊己。”戊己为土,土为中央。燕子知道在戊己日不衔土筑巢,以免犯土。 唐朝开始在道教经文中陆续出现“戊日”为禁的内容。 《玄都律文》中说“律曰:戊辰,戊戌日不得颂”,又说“入治上章避戊辰,戊戌”。《洞玄灵宝道学科仪》说“祭酒上章正避戊辰,戊戌”。
避戊日的原因,宋代编撰的《道门定制》中有解释,大意是这两天太上老君忙着整理档案材料,对校天下男女,应生者注玉历,应死者注死籍,为罪过者度著右契。天师回到天曹协助工作,此日关闭天门、严塞地户,外事一律不得接受。
《云笈七签》中也有关于朝真避戊的记载:“若其日遇值戊辰、戊戌、戊寅即不须朝真,道家忌此日辰。” “禁戊”的说法,在民间影响极大。湖南、贵州部分地区的汉族有“戊日忌动土”的习俗。凡“戊日”都不从事农业生产。有些地区甚至在“戊日”的前一天,各村鸣锣通知戊日不准动土。土家族、毛南族也有“戊日忌”的风俗。 此后,提出质疑的或不考虑禁戊的也不少。
《正义》:“雷法多用戊日,而禹步雷光印又以戊日刻之。”于是就莫衷一是了。明史本纪十有“六年春正月戊午,大祀天地于南郊”的记载。
清高宗本纪记载着乾隆元年“八月戊辰,祭大稷大社,上亲诣行礼,自是每岁如是”,乾隆十八年“八月戊子,命履亲王允祹代祭大社大稷”的大事。
乙酉年(2005年)正月十五是道教的上元节,这天刚巧是戊寅日,怕犯天条的信徒选择正月十四前往道观烧香,为的是避开“戊寅”日。
从“戊不朝真”变为“戊也朝真”,印证了道教蕴涵的适应性。戊日不燒香不誦經不動法器。是誤導,戊日是土神當值,只是禁止針對動到土地的任何事 ,戊日是让土地休养生息,具有环保永续经营的观念。
注:各派传承不同,戊日朝真与否,按传承来!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