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有人在讨论中医,说五行是神马玩意儿?中医用这些来指导,科学吗?
讨论一件事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量的相关知识,不能凭着自己个人的好恶而贸然下结论。
首先讨论一个问题:五行是什么?
考古学界在八十年代就出了相关的论文,虽然有争议,随着一些文献资料的再发现,目前已经基本下了定论:阴阳五行是古历法,是太阳历,《内经》中所有引用“五行”“八正”这些术语,都是当时的历法在各个学科的渗透。
为了接下来继续好好写些中医的文章,这些常识必须交代清楚。
这里不怪罪那些信口开河的同学。
其实大部分的中医从业者,对于这些知识,也都是含混过关。
医流传中有太多含混的知识,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尝试还原传统医学的本来面目!
20 世纪初叶主流史家如顾颉刚等疑古派认为,“五行”学说是起源于战国未及汉代的神秘理论。
现在看来,这种传统说法实乃不明其源流之论。那个年代的学者遭遇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虚无感及自卑,完全可以谅解,但正是他们导源了中国文化步入歧途,甚至文革中对传统的蔑视,也与之有关,任何一件事情总有正面和反面,于那代学人的功过,暂且不论。
现代对十月太阳历的报道,最早是常隆庆于1934年在四川大凉山彝族中的社会调查中得到的,但未引起广泛关注,70年代,刘尧汉在凉山的社会调查中也发现了十月太阳历,继而陈久金、卢央、刘尧汉赴凉山系统调查,完成了《彝族天文学史》,确认了彝族十月历。1987年,李维宝等人对哈尼族历法的现状调查及傈僳族的调查也表明彝语支民族的先民普遍使用过十月历的痕迹。师有福在搜集彝文古籍时,于 1980年在云南弥勒县发现了与十月历有关的三份文献:《裴妥梅尼.苏颇》、《滇彝天文》《黄文采手记》;陈执中收藏到了与十月历有关的文献《彝族创世志》;朱叶收藏到了《日月星辰书》;另外提到十月历的史籍有《虎星36日占》。
汉文献也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陈九新、何新的相关论著。上举的彝文献和陈久新等发掘的汉文献已证明十月历在历史上的存在无可质疑。
十月历是黄帝时代的历法,《史记.历书》载:“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而《史记.五帝本记》则称“治五气”,可见五气与五行同一概念。
阴阳五行是十月历的月名,五行即五时,或称五季(十月历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即相生序五行木火土金水和生成序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差异:相生序五行,各配阴阳,每行各占72日,而生成序五行与相生序五行在季节对应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即生成序五行将一岁分为阴年与阳年两半,阴年和阳年各含一个完整的五行,上半年为生五行,下半年为成五行)。
五行中的“行”字含义是行动,而不是物质。五行就是一岁之中五个不同气的运动,故《五帝本纪》不说治五行,而说治五气。
气的含义,与节气之气相当,五行又与四季相对应,四季将一岁分为四个阶段,五行则将一岁分为五个阶段。
相生序五行在一岁中的时节分配,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有明确的记载:
“天有五行:
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木者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
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主北方而主冬气。
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
将木火土金水作为一岁五季的名称,并不只用于理论,而是要付诸实际应用的。
最早具体的记载见于《管子.五行》:
“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总别列爵,论贤不肖士吏。赋秘,赐赏于四境之内。发故粟以田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发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轂,不夭麂麋,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凋。七十二日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沟澮,津归涂。发臧,任君赐赏。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繁。七十二日毕。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繁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鬼神飨其气焉,君子食其味焉。然而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内御。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于四境之内。谀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然则昼炙阳,夕下露,地竞环。五谷邻熟,草木茂实,岁农丰,年大茂。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其气足,则发而止,其气不足,则发扪渎盗贼。数躁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贕,娩妇不销弃。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毕。”
从上观之,《管子.五行》实际是一部完整的农事历书,记载天子在不同时节应进行的政治活动,以及农事、物候等。
五行这种历法,以冬至为新年,冬至之日即甲子日。
这就是五行中的第一天即木行的第一天,所以有”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的说法。
而到第七十三日为丙子日,是第二行火的第一天,一次类推至水行。经过五行中五个七十二天,计三百六十日,再加上五至六天的过年日,恰为一个回归年。
而现在仍保存的小凉山彝族太阳历,与阴阳五行历完全相同,即过年日不用干支记日,而每年冬至均从甲子日开始。
《黄帝内经》中所有涉及到五行的内容,均是以当时的天文历法来恒定的。
这种历法,在两汉之后失传,故而导致了历史上的巨大误解。
中医学中也同样以讹传讹了近两千年,由于这个误读,导致了中医历史上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一直含混不清。
关于历法与人身的对应
中美洲最古老的日历是卓尔金历,是按20个天名和13个数字轮番相配,规则类似于中国的天干地支计日法,一个周期轮完正好260天,是一个完整的卓尔金年。历史学家考证,这其实就是一个妇女从怀孕到生育的一个周期。
商王世系中每个王都有一个庙号,比如武丁(妇好的老公)、帝乙(殷纣王),武嘛这位超能打(老婆也是)所以称武,丁就是他去世(?)日的天干数。
玛雅人的名字,也按卓尔金历中的日名和数字来取的,比如碑铭中有位名王叫鹰8,估计这位生日日名是鹰,数字是8。
线索启示我们,这种计数法可能和人或者神的祭祀有关。
为何中美洲的历法算是中国历法的旁证呢?因为按照亚美文明同源说,或者用张光直的概念“亚美文化基层”,二者有着深远的联系。
二、另一个重要历法--八节历
前已撰文简单说明了五行是十月太阳历中的五个不同季节弦音醉舸:五行是古历法,不是哲学,正如非真兄所言,《内经》中引用了这些概念进入医学,正是描述天体运行(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四季变化,在十月历中就是五行变化)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的影响。
为了接下去继续努力写些中医的文章,还必须交代一个古历法:八节历。这个历法与十月太阳历并行使用,与伏羲氏画八卦有关,其实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一直使用着八节历的内容,只是因其早已扩展成了二十四节气而不知罢了。
我们知道,1987年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
我只是考古学的一个不太爱学习的爱好者,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有更早的我国农业生产的考古数据,至少从这个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文明,距今已超过7000年,随着农业的产生,上古先民就开始了他们的天文历法活动。
天文观测形成了上古先民最初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念,即以北斗七星环绕的北天极为中心的盖天观念。
这种盖天观念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圜绕极心运行,即“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吕氏春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晋书.天文志》)。这种宇宙观念直接影响并始终贯穿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之中。
盖天观与立竿测影结合,产生了八节及二十四节气历法。为了记录和传播这种八节历法,先民们又创造了八角八卦历法盖天图式。
这就是伏羲画八卦之说的由来。
早于八节历法,并与其同时存在的,是十月太阳历,即把一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
古代的“金乌负日”;“扶桑树上十日轮值”;“后羿射日”三则神话传说,基本上概括了十月太阳历的内容和后来的变化。
这种历法也称为“鸟历”。
《史记.历书》说:“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
这里的“秭鳺先滜”说的就是鸟与节气的关系。
古人是通过鸟类的飞行和候鸟随气候变化迁徙的特点,来表达太阳的运动和四时节气变化的。
这里旁生节枝的介绍“鸟历”,是顺便回应迷途笨狼兄:“那时候生态科学似乎没这么发达”的,见迷途笨狼:也许只有原作者自己清楚。
伏羲氏立杆测影方法的使用,产生了八节历: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到西汉《淮南子》一书中已拓展成了廿四节气。
冬夏二至,是八节中最重要的两节气。
二至节是确定南北方向,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也是上古先民表达二至昼夜长短和寒暑变化的时空点。
现在社会中,依然局部保存着以冬至这天为新年第一天的民俗。
赵爽注《周髀算经》曰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易纬.乾凿度》:“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
《春秋考异邮》:“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风,相距各四十五日。”
《晋书.律历考》:“分八节,以始农功”。
现代的历法比古时历法来得精确,但并不能依此否定古代历法对社会生产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像伊斯兰世界中,至今还使用月历定新年,我国则依然使用着阴阳合历,这并不是没有原由的。
那些以为传统医学建立在废弃的历法上因此就该废弃,是没有道理的。
三、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医学在阐述疾病的病因时,重视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个涉及到传统医学中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宜忌。
为了讲清楚这个概念,不得不写了五行弦音醉舸:五行是古历法,不是哲学和八节历,弦音醉舸:再来说一说另一个重要历法--八节历。
结果悲剧的发现,真要讲清楚的话,还不得不涉及到北斗七星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以及河图、洛书,这些都不是我擅长的范围,强作讲解,反而可能产生误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研究。
我们知道,太阳、地球活动及其形成的气象变化,都能在生物体内引起反应。
气候变化、物候特点、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疾病流行特点等等均受自然界周期节律的影响。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理念就是基于自然变化与人体变化之间的一个理论模型。
传统医学理论中,风邪是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这个理念来自于人身对自然的取类比象以及因此产生的对于人体“气”的理解,这个比较抽象,但对于有一定传统医学知识基础的同志应该不难理解。
打个比方:“南美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会引起北美的一场飓风”,这混沌理论描述的场景能实现的基础,就在于地球大气是一个整体。
大气的运行也有一定规律,而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之气也是一个整体。
人体也有着营气与卫气运行的独特规律,所以在四肢末端的一个针刺治疗,才有可能会对头痛带来缓解(现代天文学的水平,对把握气象的变更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但大致够用,所以对中医的期望,也请别太高。其实现代医学也差不了太多,大致够用罢了。)
前文讲到八节历法与八卦是同源的。
八节与八卦对应,即可说明一年物候的周期变化。《易纬·通卦验》说:“艮,东北,主立春;震,东方,主春分;巽,东南,主立夏;离,南方,主夏至;坤,西南,主立秋;兑,西方,主秋分;乾,西北,主立冬;坎,北方,主冬至。”如此,可以得出四时八节卦候图。
八方各有大气的流动,也就是风。
八方之风,指四方、四隅八面的来风,即八风。
凡风从当令时节所主的方位来,就是实风。
多为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
比如春天吹东风,就是正常的,夏天吹南风,就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实风,分别称为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条风、明庶风。
《史记·律书》:
“北方坎位,名为广莫风,主冬至后四十五日。
东北艮位,名为条风,主立春后四十五日。
东方震位,名为明庶风,主春分后四十五日。
东南巽位,名为清明风,主立夏后四十五日。
南方离位,名为景风,主夏至后四十五日。
西南坤位,名为凉风,主立秋后四十五日。
西方兑位,名为阊阖风,主秋分后四十五日。
西北乾位,名为不周风,主立冬后四十五日。”
读者朋友们别被这些名词吓坏,如果你对易经没有深入理解的需求的话,就记住立春后四十五日东北风是正常的,那个时节吹东北风不会觉得不舒服就行了,当然,它也不会带来疾病,其它几个季节类比可知。
《灵枢·九宫八风》又记载有: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据此可以了解到《灵枢·九宫八风》中的八风系统,如下图所示:
从中就不难理解不同方位所居卦象不同,其风性特点各异。
大弱风:南风(离火宫),主热盛,天热则气压低,风弱,我们形容热的时候,常说没风“纹丝不动”,故称大弱风。
对应于人体是属火的心脏。在内易伤及于心,在外易损及于脉。
谋风:西南方(坤土宫)之风,阴气方生,阳气尤盛,阴阳盛衰有序,似有所谋划,故称为谋风。
对应于人体是属土的脾脏。在内易伤及于脾,在外易损于肌肉,能够使人虚弱。
刚风:西方兑金宫之风,金气刚劲故称刚风。对应于人体是属金的肺脏。
在内易伤及于肺,在外易损及于皮肤,其气表现为燥盛。
折风:西北方乾金宫之风,金主折伤故称刚风。
其伤人,在内易伤小肠,在外易损及于手太阳小肠经脉,脉绝则发生血溢等出血性疾病,脉闭则发生结滞不通的病证,容易导致猝死。
大刚风:北方坎水宫之风,主寒盛,寒则风烈,故称大刚风。
对应于人体属水的肾脏。在脏易伤及于肾,在体易伤及于肩背部的膂筋。
凶风:东北方艮土宫之风,阴气未退,阳气未盛,故称凶风。
对应于人体属金的大肠。容易内伤大肠,外伤于两胁腋肩骨下及四肢关节。
婴儿风:东方震木宫之风,东应春,万物始生如人之初,故称婴儿风。
对应于人体属木的肝脏。在内易伤肝,在外易伤于筋脉韧带,风气过盛乘脾,易导致人脾虚内生湿邪。
弱风:东南巽木宫之风,气暖而风柔,故称弱风。
对应于人体属土的胃。在内伤胃,外伤肌肉,胃伤则脾虚生湿,则人身体沉重。
《灵枢·九宫八风》记载的都是从当令节气相对的方面而来的,即原文所说“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这就是标题中虚风贼邪的含义。
《太素.本神论》: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也就是说,凡风从当令节气相对方向而来的,都是虚风。
此时八风分别被称为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
这些风都能够伤害人体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中医将其统称为“虚邪贼风”。
成为中医分析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传统医学认为,”避风如避箭“,就是针对这些虚风贼邪而论的。
对于符合季节的正常范围来的风,是有益无害的,不必避忌,即便在体虚或劳累多汗的前提下(当然要注意还有其它因素要预防,比如出汗了吹风没大问题,但是别着凉了)。我们生活可能也有相应的体验,春天吹东风,夏天吹南风,都是很舒服的,但夏天时分,若起西北风时,此时吹风就是不舒服。
《内经》中强调指出:“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color=rgba(0, 0, 0, 0.8)]面色黄,皮肤薄而肌肉柔弱的人,脾气不足,经受不住春季风邪的侵袭;[color=rgba(0, 0, 0, 0.8)]面色白,皮肤薄而肌肉柔弱的人,肺气不足,经受不住夏季风邪的侵袭;
[color=rgba(0, 0, 0, 0.8)]面色青,皮肤薄而肌肉柔弱的人,肝气不足,经受不住秋季风邪的侵袭;
[color=rgba(0, 0, 0, 0.8)]面色赤,皮肤薄而肌肉柔弱的人,心气不足,经受不住冬季风邪的侵袭。
四、以月死 生 为数(题注:即以月亮的盈缺来定针刺的量多寡)
初一到十五是“月生”;
十六到三十,是“月死”。
《内经》:“......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痏,殴伤,引申为瘢痕,或针刺的孔穴),针过其月数则脱气,不及月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人之血气有定数。
但是血气的分布是有中心分布和体表分布多少的区别的。比如:
胖的人体表血量较大,瘦的中心血量较大;
焦虑的人中心血量大,祥和的人体表血量较大,这是从体质角度而言;
从病理状态而言,高血压的人中心血量大(所以中心动脉压高),糖尿病的人中心血量也大(毛细血管损伤,外周血量会大量减少);
但其实每个人血气的中心分布与体表分布的多寡,并不是衡定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跟外界的气温,环境的舒适度及运动量多少(旅游的时候外周血量会增加,而宅在家中,则是中心血量大)有关。
但最重要的是和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密切关系。
女同志这方面就最有体会了,每月月经的时间,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下的自身激素水平直接相关。
也就是说,当月圆的时候,人体的外周血流量是最大的,如果人体激素水平随之波动很协调的话,月经来潮时间是应该接近月圆的。
《内经》这寥寥几十个字,将这个规律写得很明白了,而且明确了针刺量的多寡,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律来办。
但是其中还是有需要仔细分辨的地方的,初读这段文字时,我写下了这样的笔记:
[针刺是个以外治内的技术操作,其疗效的载体是体表的气血,“针过其月数则脱气,不及月数则气不泻”明言当气血少的时候,如果过多的针刺,会伤气血,引起“脱气”,而当气血多的时候,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多行针刺,以泻体内之邪,其关契之处,在于针刺本身是个泻法,是“调气”的作用。]
但是回顾一下临床经验,立刻就发现了自己的误读。
事实上,当一个焦虑的病人来就诊行针刺的话,往往他的针感传导会比常人迅速且传感区域描述明确。
而当一个心宽体胖的人来就针,进针往往如泥牛入海,针下软扑扑毫无针感(并不因为是肉多啦,因为也同样有既焦虑又肥胖的胖子,下针感觉不是这样的)。
回到开篇解释了一大堆的中心血量与体表血量分布的原理,焦虑的病人外周血流量是少的。
这种病人治疗我往往只取一两个穴位,感传明显,疗效甚佳;而心宽体胖的胖子,外周血流量大,扎针往往如泥牛入海,不得不加大刺激量,或者长时间留针候气,疗效的取得,颇费周折。
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上引《内经》“以月死生为数”的真实含义:
月初生之时,外周血流量少,但是一碗水扔个石头的动静比一池塘水扔同样大小的石头的动静孰大?当月圆的时候钱塘潮汐的时候,你还扔这么大小个石头,会有动静么?所以当月初生的时候,外周血流量小,所以只需要“一痏”这个刺激量就能引起经脉气血的共鸣,涟漪阵阵直接传到与经脉相关的脏腑去了;随着月渐圆,人体外表血流量逐渐增大,要引起同样的效果,针刺的量必须加大;
不用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两天,如果你要行针刺治疗的话,必然要比平时多扎几针,多留针候气才行;
过了这两天,当“月死”逐渐发生的时候,针刺的量又应当递减了。
你看,同一段文字,不同的理解会带来方法的巨大不同,我按字面意思解读出来的内容与临床有那么巨大的差距,所以读古书不容易啊。
补充:
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体温、激素、代谢、性器官状态等的生理改变也有月节律变动,每个人体内的激素波动的节律受月节律影响。
但不是同步发生,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神经体液水平也不尽相同。
所以我说得很明白: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下的自身激素水平直接相关,两者缺一不可。
同时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也要考虑,现代社会中,恐怕影响周期的因素已经多到掩盖月亮周期的影响的程度了
五、上工“观于冥冥”---兼对“辩证论治”的批判
题注:五磊山兄在跟贴中说“辩证论治是中医灵魂”。
说实话,作为爱好者,认识到这个层面,已可以骄傲。
但一个从事于这个专业的人,其见地若停留在此,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故撰小文一篇,或能让大家对传统医学有进一步了解。
我们知道,传统医学讲究“法天则地”,所以对日节律和月节律以及四季节律,有着独特的而超前的认知(现代“时间医学”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了)。
甚至几千年流传中,五花八门的流派的出现,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的分析,就根本脱不开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战争多,天灾多,那么能吃饱饭就是个治疗,脾胃的重要性凸显,君不见在七八十年代,孕产拿一筐鸡蛋和红糖就是最好的滋补品了;环境稳定,丰衣足食的年代,就要考虑饱暖思淫欲的问题,要注意肾阴的多少了)。
就临床层面而言,至少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与常变,以及情绪的变化各个方面都是必须考量的范围。
《太素.本神论》谓:“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行于外,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
我们知道:“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满,则血气盛....”。
人的气血在体表的分布是与天气以及月节律有关的,那么疾病的发生及治疗,必然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参伍相合”,才能得出一个正常的高效的治疗方案。
这么说有点空对空,不易理解,那我举个实例吧。
一月的某天,我们的厨师突然出现“恶心想吐”的症状,然后我们的同事给她扎了两侧内关穴和两侧足三里穴,之后我问她有没有症状改善,她悄悄的说,没有改变,还恶心。
这个时候我追问了她的情况,原来,她看冰箱里剩余两瓶酸奶快过期,就吃光了,随后出现了恶心欲呕吐,她自己考虑酸奶会不会已经过期。
这里要补充一下背景:
1.我所在摩洛哥的城市纬度与青岛相近,地中海气候,秋冬是雨季,有太阳的时候室外温度在15度以上(屋内还是有点凉的),阴雨天呢就比较阴冷。
2。我们的厨师是位女同志,46岁左右,更年期怕热,冬天也仅穿件短袖。
3.发病这天在下雨,她先是穿短袖,然后吃完酸奶后出现怕冷症状,并伴随呕心欲呕,遂加了件外套。
4.发病这天不在月经期及附近。
于是我就给厨师扎了左侧孔最穴,反复提插行泻法,并嘱行针时大声咳嗽,行针约两分钟,未留针,问她针后如何,她说,好像不恶心了,针刺完毕,她上楼睡觉去了,我们吃完晚饭与中资公司朋友在“围长城”(打麻将)时,她跑下楼来翻冰箱了,我们问她翻冰箱做什么,她说肚子饿了,想弄点吃的,与针刺时隔约一个半小时。
事后我跟同事交流了一下(避免尴尬,我直接主动交流,呵呵),对于这个病例,我是这么分析的:
1.阴雨天,衣着少,有外寒束体可能,且更年期内热盛,内之热与外寒相争会比常人更直接;
2.内热与外寒在体表相争之时,两杯冰酸奶入胃,内已郁积之热,更遭寒冷刺激,反激越而上,故有呕恶之症。
3.此时治疗应该主动解除外束之寒,如能解除这体表闭阻气机这个诱因,则内郁之热有发散的渠道,会自行散解,呕恶之症必然自动解除。
4.“孔最”穴为手太阴之郄穴,主热病汗不出,《黄帝明堂经》更谓:“此穴可以出汗”。
5.行针时大声咳嗽,是为了助肺气之宣。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借以辅助解读上面引用的《太素.本神论》,应该能明白:
“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了吧!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我推崇的“审机论治”的重要性、以及“辩证论治”这种僵化思维会给临床带来多大的损害(同事取内关及足三里,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这种思路的临床表现 ---就事论事,不涉及褒贬)。
当然,标题中“冥冥”两字经文中也是给出解释的:“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髣髴。”
我们的先人们也都知道传统医学的难以掌握,并不是只有现代的同志们有这种感觉(这里就不再拿“精英”开涮了,咱也很厚道的)。
我说过,“辩证论治”是在中医流传的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理念,是近现代以来,中西医的交流中,中医处于劣势状况下,出于某种需求的刺激而产生的历史产物,将“辩证论治”这套理论发扬到成了“中医的灵魂”层面的从业者们,或许正是中医退步的推手。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反复在强调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天地人)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
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有因,而疾败之。”
附注:本文并无宣扬自己医术高低之意,仅仅以案例旁注经典而已。
声明:本站可能有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上传内容不构成参考意见或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及时删除。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或产生侵权责任由发布信息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的用户(00)
X
- 准备加载信息...
最新回复(0)
还没有评论呢,说说你的想法
- 1064主题数
- 503回复
- 5精华
- 2930获赞
一字堂国学交流微信群
承诺遵守群规且不恶意投诉举报的群友,可扫码加群交流学习。